262621_146596158822061_1158654912_n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及懷有罪惡感

 

澄心診所

 

覺得沒氣力,什麼都不會的自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罪惡感和無力感越來越重。

越來越認為「自己沒有用」

認為對什麼事都失去熱情的自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因此懷有罪惡感。

另外,老是回想過去的小失敗而苦惱不堪。

懷有這種無價值感和罪惡感的人,常有妄想的傾向。

例如,把自己犯的小失敗過度放大為「無法挽回的大失敗」,

「使公司陷入倒閉的危機」「讓家人流落街頭」等,

被脫離現實的想法困住,無法從中脫離出來。

 

即使周遭的人勸他:「你想太多了,責任感沒必要那麼重!」

他也不能修正想法,甚至自我否定,

認為「既然使大家困擾,自己還是不要存在比較好」。


反之,成功時則有評價過小的傾向,認為「這種程度的事任何人都會」。

這種自我評價的方式,雖然是責任感重和謙虛的一種表現,

但換成憂鬱症患者的話,就不是刻意的謙卑,而是出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沒有能力。

此外,即使受氣感到不愉快時,

或受到侮辱也會默默接受,認為「之所以會這樣都是自己不好」。

 

妄想性思考類型

過多的罪惡感:

把一點點的失敗視為「大失敗」

貧困妄想:

經濟上還很寬裕,卻認定自己「沒有錢」、「破產了」

疾病妄想:

認定自己得了重病

罪惡妄想:

認為給大家添麻煩,應該以死謝罪。

不斷偏向悲觀的想法

把事情不斷往壞處想,也是憂鬱症的特徵。

一但拘泥於悲觀的想法,就沒有信心,甚至言行也被設限。

例如,面試之前如果悲觀地預測「一定不會被錄取」,

就會過度緊張,終而導致失敗。

這種負面預測的實現,就稱為「自我實現的諾言」。

這可說是自己招致的壞結果,但憂鬱症患者由於認知偏差,

並不以為「應該更加表現出自信去面對」,

而是越發認定「自己果然不行,下次也會失敗」。

 

認知偏差造成悲觀想法

對事情的看法、想法就稱為「認知」。

對於現實中發生的事如何解釋、相信多少,

然後要採取怎樣的行動及精神活動,是透過認知來控管的。

通常,「現實」和「認知」的差異並不大,但若得了憂鬱症,

由於偏向悲觀、負面的想法,

現實和認知就會產生很大的落差。這就稱為「認知偏差」。

不只對自己抱持悲觀、負面的想法,對周遭的人也是如此,

例如認為「對方大概也像我一樣沒人理睬他」如此一來,

總覺得「活得無可奈何」,而對將來失去希望。

 

摘自原水文化 平安良雄著

澄心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