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Fliegender-Havaneser  

學障兒童的「治療」~

認識他、接受他、幫助他


「澄心診所」


國內外的經驗顯示學習障礙對注力缺乏過動症候群的患童,

佔了小兒神經科、小兒精神科轉診個案中很大的一部分。

 

這類疾患的的臨床特徵除了字面上提及的現象之外,

常合併有早期語言發育遲緩、細緻動作笨拙、

程度不一之人際社會性困難等。

 

過去這些都是被稱為「輕微腦傷症候群」,

患童的一些共同症狀。

 

研究報告傾向主張導致這類型障礙的原因,

在於中樞神經器質性的異常。

但由病灶存在於神經接點的細部節構與神經傳導素層面,

一般的理學與實驗檢查並不容易偵測到。

 

近來醫學界透過對腦神經系統學習生理的研究,

得知後天的訓練教育確實可改善並增進不彰的功能。


唯此種訓練與教育,必須奠基於對神經系統學習生理活性的認識。

根據其基本要件所設計出來的課程安排才會真正對接受此一訓練小孩有所助益,

否則不僅徒勞無功,又可能產生副作用實冤枉。

近年來對學障的基本問題研究也有新的看法。

以閱讀障礙來說過去強調是視學方位感的功能不良所引起,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此類學習障礙根源在於「語言」能力的異常。

閱讀對小孩來說並非一種完全性的技巧,

只不過使語言能力的一種延伸表現而以。

據此美國在83年對閱讀障礙作了重新定義,

強調此類學童的困難仍是以具語言能力障礙為基礎之特異體質所致。

也就是說這類兒童其困難根源於對符號認知與運用有障礙。

其解決之道在於接受患童具不同於一般學習特質的事實,

並運用各種方式來增強語言符號之認知之運用之能力。

對於感覺統合訓練施用於學障兒童過度的貶抑與盲目的施予都不是正確的態度。

感覺統合訓練並非噱頭騙人的玩意兒。

這種訓練有其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理論基礎。

可惜的是並非每個施行這種訓練的人員都清楚他自已在作些什麼。

一個必須以個別特殊訓練的態度來設計的治療被以近乎制式的模式來運作,

其不當之處實勿庸贅言矣。


在坊間一些學徒式的所謂「中心」進行填鴨式的訓練,

造成如近社會大眾對此種能引導出各案本身主動積極復健方式的誤解,

實在可惜。治療的本身因為對象是「人」,

必須從各角度均衡來考量。

過度強調專業的重要性對個案整體的發展不只毫無益處反而有害。

現今對學習障礙的認識,逐漸體認出是個案一生須面對的困難。

與其說是疾病不如視之為體質。

當有很多相關的嬰幼兒期疾患其臨床表現會非常類似。

 

這些疾患須早期發現並接受藥物治療,

否則會造成永久不可彌補的傷害與後遺症,

如嬰幼兒鉛中毒、

潛伏性的癲癇及一些先天性代謝異常與退化性疾病等。

 

但發育到某一階段,職能治療專業人員的介入,

針對個案情況就生活要做有計劃個別的訓練更是必須的。

 

從廣義醫治的角度來看,

學校的老師懂得技巧性的繞過困難點,

善用其特殊學習能力,

將必要的知識技能傳授給他們是何等的重要。

 

父母學障兒童最大的生活重心與心靈支柱,

而心理師及社工人員的參與,

更可透過對整個家庭的支持與了解,

提供各式社會資源幫助整個家庭更穩定。

 

這樣一個團隊式的治療組合在目前經濟掛帥的體制下,

實在沒有那個機構可負擔得起。

 

然而各地方縣市政府編列教育預算先在本地設置常設機構,

統籌作評估與就學安置的作業,

是政府踏出對此類學童認知與接納的第一步。

筆者一直相信這類兒童的最有效治療與訓練還是在家庭裡,

若政府能提供有善的教育環境,

而教育單位提出鼓勵與適當的成就評估方法,

即可花最少的成本幫助家庭與小孩順利走出陰霾的學齡期。


轉載自 小兒科 趙文崇醫師
澄心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