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r6HFGZGIjpZrEYruc61TQ  

面對無法專心的小孩

談過動兒


[澄心診所]


轉載自 台北市立療養院 邱顯智 醫師


要確認孩子是不是有醫學上認定的「注意力缺乏過動症」,首先要排除孩子可能有的生理狀況,比如沒睡飽、肚子餓,都可能影響孩子專心程度;也要排除孩子情緒上的困擾,如緊張、焦慮、心情不好、缺乏上課意願;有的孩子會選擇性的專心,像上音樂課就專心,但是上英文課就不專心,那就要探究是不是英文課的上課時間過長,或老師的教法沒有引起他的興趣,這些原因必須先排除!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在認定上,是先從孩子的行為模式觀察起,通常這類型的小孩會有三大特徵:第一是活動量過大。

目前從媽媽懷孕、生產到孩子一至兩歲階段,研究結果還未能確實證明過動的原因;不過當孩子二至三歲時,即可明顯看出孩子耐性不足、活動量大、常常有用不完的精力似地到處跑、整天動不停、無法持續專心做一件事情的現象。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第二特徵為注意力不足。

孩子到上學的年紀,開始面臨上課的問題,剛開始上課十分鐘,也許有辦法專心,可是後來就無法安靜坐在座位上,甚至還會起來走動。

如果詢問他,雖然他很清楚上課規則,但在實踐上卻有困難,無法靜靜坐著,常受外在干擾;在學習上,細節部分常出錯,例如寫考卷,填寫第一頁就繳卷,卻沒注意到還有第二頁!生活中,無法把身邊的東西照顧好,鉛筆、原子筆、雨衣常不見;媽媽交代三件事,他只做了一件,對於外在訊息,他們無法處理完整。

就診時家長常反應,孩子一個人在寧靜的空間還好,但如果旁邊有人走動,就無法專心;也有人提出疑問,為何當小孩在球場上沒有這些現象呢?是的,「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在教室裡的表現最明顯,要他專心、安靜做一件事根本不可能。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第三特徵就是衝動。衝動的特質常讓他無法思考,無法等待。

在人際關係上,別人講他一句,他的情緒反應就很明顯。

我們說的這些症狀,是指孩子在任何場合,如學校、家裡有持續不專心、長時間過動的狀態,而非突發狀況,也不包括如原本性情溫和、乖巧,卻突然改變為活動量過大,「注意力缺乏過動症」跟先天、生理、大腦發展的狀況有密切關聯,是一種持續發展、從小到大的情況!

我有一份「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診斷標準,共有九項,通常高於其中六項就符合。

一、沒辦法注意小細節,粗心大意;

二、工作、活動無法持續專心、注意;

三、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似乎沒有在聽;

四、無法完成老師或家長交辦的一些事情,如家事、功課,但他們不是沒意願,而是記不住;

五、無法整理、組織事務或衣物,常會遺失、忘記或排斥;

六、抗拒需要持續專注力的功課或任務;

七、很容易受外界干擾、被刺激吸引;

八、經常忘記功課、遊戲的條件、規則;

九、常需要別人提醒,無法獨立完成每日生活常規。

過動、衝動症狀有一些準則,「過動」的孩子在座位上無法安靜坐著,身體常扭來扭去,在課堂上常離席、坐不住,經常在教室裡跑來跑去、爬高爬低,沒有辦法安靜地參與活動、遊戲,整天動個不停、話也講不停;另外「衝動」的孩子,通常老師還沒有問完,就會搶著回答;活動中無法輪流、排隊等待,會中斷干擾別人說話或打斷遊戲。「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目前是以行為為判斷的準則,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跟正常孩子比較,但也必須考慮年齡因素,持續觀察孩子發展與嚴重程度是否影響生活或學習狀況,如果沒那麼明顯,有可能孩子是屬於氣質上的過動,還未達到疾病的程度。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與大腦發展成熟度有關,幼稚園、小學一、二年級階段表現最明顯,過動症常合併其他問題,讓家長感到困擾,如學習困難,對於老師的教導無法完全吸收,在細節上無法記憶;有些孩子沒有智能上的缺損,卻對特定科目有障礙,如數學、代數、邏輯概念;寫國字時,對同樣部首的字容易混淆。

過動的小孩動作發展活動力大,動作品質卻不完整,通常在大肢體、協調能力發展上有困難,一些精細動作,如綁鞋帶、使用剪刀等,運用手眼協調的能力都有問題。情緒困擾很大,情緒反應很極端,無論是興奮、生氣、哭泣,只要脾氣一來,常常無法控制。

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來自後天發展,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的孩子常有非故意、卻不經意碰撞到他人的情形,家長、老師若沒有恰當處理、適時解決,若孩子在嚴厲的處罰、指責下,對自我容易有負面的評價,到了中、高年級、青少年階段,就會引發行為問題。

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輕七、八成的核心症狀,如過動、不專心、衝動,但無法全面解決問題,像人際關係、學習表現不好、無學習意願等,仍需要旁人的幫忙。

針對孩子分心的情況,目前無特定的訓練方式,但我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作為參考,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只有十五分鐘,時間到,讓孩子起來走動一下,下個階段再多要求五分鐘,在十五分鐘後過去陪他,協助他拉長專注時間。

上畫畫課時,不要一開始就把所有教具擺上,一次選擇一支筆、一個顏色,告一段落後,採口語告知、檢查結構、細節,協助他達成工作,培養他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對於教養部分,用於一般正常小孩的教養方式,都可以用在這些孩子身上,但家長必須更留心,多採鼓勵、獎賞的原則,基本上過動的小孩無法自行思考、組織生活架構,要儘量幫助他們至中、高年級、青少年時期,能內化成為自己的反應結構為止。

青少年、成人期約有七、八成的人症狀會減退,但也有一、二成的人還會持續,這時他們可以選擇外跑的業務為職業,也可利用圖表、筆記本來幫助記憶。

在行為治療上,針對孩子過動的部分,當我們溝通、說話時要具體描述,如「現在你該做什麼」「寫功課」「看書」,一次只講一件事,一次只針對一個問題設定目標和獎勵,給他們反覆練習的機會,慢慢訓練獨立。剛開始由老師、家長評分,漸漸轉移由小孩給自己評分,核對表現,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並擁有成就感!

教養孩子時,大人也會有發脾氣的時候,但打罵的效果不見得好,有時只是發洩大人的情緒罷了。

當孩子吵鬧、情緒不穩、無法溝通時,可以在確定孩子安全的狀況下暫時離開,稍後再回來溝通;若孩子原本有未完成的事情,還是得繼續做完,否則孩子以後會用吵鬧的方式要求不做!

當醫生在評估孩子是否為「注意力缺乏過動症」時,主要是依據臨床上的診斷,原則上會透過家長描述平時孩子的表現及教師的情境報告,如有進一步的需要,會再轉介給心理治療師評估孩子的智能、心理、注意力。

在診療過程中,通常一小時內就可以有初步的判斷,但孩子第一時間在陌生環境裡表現不一定會像平常般自然,需要再三觀察。

如果需要使用藥物,通常醫生在開藥的時候,會先觀察孩子用藥的情況,家長、老師也要和醫師密切配合,長時間持續關心孩子的各種反應與變化,「二合一」──也就是藥物控制及行為治療並行,是目前最有效的辦法。

過動症跟大腦發展有關,環境可能會造成孩子性格上過動,但不會有衝動、不專心的疾病特徵,如果這個小孩天生氣質有過動傾向,我們可以先透過行為幫忙、協助,再評估是否用需要藥物及醫療方式來治療。

孩子上學後,家長最好能夠跟學校輔導室及學校特教老師連絡,請老師協助,現在一般老師也會參加這類型的講演、研習活動,大致上都有一定的了解。現在教育部設有特教科,在台北市東區有特教中心;學校資源部分,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都有特教中心,可供詢問;至於醫療院所部分,台大、榮總、新光、婦幼、馬偕、國泰都設有兒童精神科,家長可以尋找地區資源,就近治療,這是需要長時間與醫生配合的。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