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jeSbT5V09xhof41tLevBA  

慮 病 症


「澄 心 診 所」



沒有一個人不擔心自己會生病,正因為有這種現實上的恐懼感,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對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

 

而所謂的〝慮病症〞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些許〝心身障礙〞

的擔心已經超過了應有的程度,以致在反覆擔心下,

將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健康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的關心。

 

因此慮病症可說是神經質般的對某些疾病的擔憂,

在一般內、外科門診中這類病人為數不少。


慮病症患者多發生在30至40歲間,個性屬自戀型或強迫型,

常會抱怨身體不適,

並且堅信這些不適感是由某種嚴重而難治之疾病所引起的。

 

即使各種身體檢查均為正常,

也無法使慮病症患者相信自己沒有病。

 

因此慮病症患者會花很多時間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一有變化他就會認為是有“重病”的證明,他們多會反覆就醫,

要求做各種檢查,但對檢查結果又無法信任,

長久下來,大多會並發焦慮、憂鬱等現象。

 

一、影響慮病症形成的因素包括:
1.對身體感覺的過度放大以及錯誤的解釋,

這包含對疾病本質及症狀之意義的誤解或不夠 瞭解。
2.個體失命的不安全感、懼怕疾病。
3.特殊的生活事件或壓力引發焦慮或憂鬱而合併有生理症狀。
4.此種生病的行為帶給個體附帶性的利益。
5.不當的醫療處置或解釋。
6.未能解決的內在癥結,如強烈的罪惡感、自卑感等。
7.個人的體質,過去病史,個人生活體驗,

家人對疾病的態度,社會文化對疾病的看法等。

二、在慮病症的治療上,有幾種治療方式能對患者有幫助:

1. 藥物治療
過量的抗焦慮劑可以降低患者的焦慮、不安、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

以減少因自律神經亢奮引起的不感及慮病傾向。

適當的抗憂鬱劑對其症狀亦有效果,尤其併有憂鬱情緒的患者。

2.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在慮病症的整體治療中居於核心地位,

經由「有關身體疾病對心理反應的影響」以及

「心理困擾對生理功能表現的影響」等方面深入探討,

治療者藉此協助病患瞭解,

〝身與心〞互相作用的關係、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3. 認知行為治療
經由肌肉放鬆法的訓練可幫助病人對抗焦慮及不適感,

並可經由認知治療的技巧使病人知道,

他們主要的問題不是疾病而是他們的恐懼。

三、壓力接種法

可以模擬情境來訓練個案在面情境壓力時如何不以焦慮的方式出現,

而使用合乎實際的因應措施。

一般大部分的病人經過以上治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病情改善。

另外家屬能夠幫忙慮病症患者的最好方法就是盡量傾聽他們的訴苦,

但不要挑剔、責怪其身體症狀或剝奪其身為病患的地位。

並且以了解及支持的態度來維持關係,

鼓勵病人固定同一個醫師定期追蹤配合治療,

避免常換醫師導致治療不完全且浪費醫療資源。

精神科 廖以誠、李俊人 醫 師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