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Gnb.527ai4bbnMgEzQtQ  

當 所 愛 的 人 有 憂 鬱 症

「澄 心 診 所」

推 薦 序



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的好書

台北市立療養院 院長 胡維恆

生病看醫生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相對於生理疾病,到精神科就醫仍是被忌諱的事,尤其一般民眾對精神疾病仍存有很深的誤解,甚至還停留在早期精神病人的刻板印象。

殊不知由於許多新藥物的上市,已使精神科治療有長足的進步 .

再則憂鬱症並不是精神病,更不是 「發瘋」、「發狂」,它是許多精神科疾病之一。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憂鬱症是所有傷病中造成人類生產力損失最大的疾病。

其實「憂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情緒反應之一,當它的程度太大以至於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且時間過長的時候,就可能患有憂鬱症。

據估計,其盛行率在 3% 到 5% 之間,但僅約有十分之一的病人得到適當的治療。

近年來,衛生署、衛生局、董氏基金會等均大力推展憂鬱症防治的工作,個人有幸參與其中,並從中發現一般民眾對憂鬱症的接受度已逐漸提高,« 當所愛的人有憂鬱症 » 中文版,本書在國外已廣受推崇,個人能有機會為本書寫序及推薦實為榮幸。

在繁忙的診療工作中,看到病人從極度的傷心、悲觀及了無生趣的低落情緒中恢復,分享病人經過治療後重拾生活樂趣的喜悅,著實帶給自己很大的安慰。

然而卻也常對未能及時適當治療的患者感到可惜,這些病人常因自己或親人對憂鬱症的不瞭解、誤解,甚至排斥而多受折磨,由於對此病的感受深刻,特別關心,逐開辦特別門診。

多年工作中,無論在診間面對病人的家屬,或在課堂上向學生授課,都一再說明病人及其親近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擔任很重要的角色。

其中,病人對自己病情的瞭解固然很重要,但憂鬱症病人因悲觀而對自己的痊癒不抱希望的現象,如果親人能夠瞭解並給予支持,應可幫助病人度過艱難的病程,邁向痊癒,當然亦可減少親人自己及其他親人的不安。

不僅在面對精神疾病如此,在各種身體疾病的臨床工作亦然。

此外,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狀不似身體病痛那麼直接清楚,許多的情緒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就經常出現,一般人要區分是否達到生病的程度並不容大易,常以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推測病人的感受,或以自己的方法去要求病人照著做,或想當然爾地要他看開點,或以為讓他去度個假就會好了。

事實上,面對同一事件的發生,每個人情緒反應各不相同,何況達到病態程度的憂鬱更不是以自己傷心或心情不好等類似經驗,就能推測病人的情緒。

尤其是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是因事件的大小影響情緒反應的程度,而憂鬱症的低落情緒不定有原因,或是與原因不成比例,因此要真正瞭解患病者的感受並不容易,要去處理問題更是困難。

有鑑於此,醫療人員在臨床上多花一些時間幫助親人瞭解病人,並且協助親人去面對及處理病人的問題是很重要的。

以目前台灣的醫療環境而言,醫療人員中尤其是醫師必須以服務取勝的情形,短期內恐難改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病人及親人足夠的資訊與知識,是很大的挑戰,對精神醫療從業人員更是需要克服的難題。

本書作者對憂鬱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從憂鬱症的成因、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如何診斷、治療均有完整的介紹,能提供患者及其親人足夠的認識。

尤其文中以許多實例來說明各種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從不同的親人角度進行探討,告訴讀者如何面對、處理,堪稱是一本兼具知識性及實用性的好書,加上譯者本身具有相關背景,使本書淺顯易懂,病人及親人的許多疑惑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此外,對於癒後的病人瞭解自己,想以過來人的經驗幫助其他病友者,本書亦是很好的指導材料,而醫療人員也可藉著書中的許多案例來增加自己的經驗及處理的技巧。

相信由於本書的出版,對憂鬱症的治療工作將有很大的幫助。

待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蘿拉 艾普斯坦 羅森
Laura Epstein Rosen
哈維亞 法蘭西斯可 阿瑪多
Xavier Francisco Amador 合著

魏 嘉 瑩 譯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