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001_561819103850011_1658549106_n  

父 母 會 傷 人

II

走 出 創 傷 歲 月

自我現實的開端

( 10 )

「澄 心 診 所」


「有時自私並無不妥」


許多人從不為自己辯護,因為他們將自我定義與自私混為一談。

「自私」會讓我們有罪惡感。

 

美髮師桑荻就為了避免被說自私,而將自己推進情緒的地獄,

她十五歲時墮胎,父母一直無法原諒她,

即使她已經成年,父母依舊想盡辦法懲罰她。

 

她解釋說:

「我想我可能殺了自己的一生。

父母的房子正在重新裝潢,母親上周打電話給我,

說工人整修房子的聲音吵得令她受不了,

因此準備和父親搬來和我一起住,直到房子裝潢好,

這可能需要幾個星期。

我不想答應,但又能怎麼樣?

他們畢竟是我的父母。

我丈夫發現時,只說他寧可去死。

他利用空間做辦公室,正在進行的大型計畫才做到一半,

因此叫我打電話給我媽,建議他們最好去住旅館。

她聽了怒氣沖天,花半小時罵我忘恩負義、自私,

又說想想他們的養育之恩,這是我至少應該做得事。

我告訴她,我必須和比爾討論一下,

但我已經知道他會做什麼決定。

蘇珊,你說我該怎麼辦?」

 

我建議桑荻將這個小危機當作機會,開始進行自我定義。

 

該是她檢討眼前亂象的時候了,

可將此事看成是與昔往街無任何關連的個別事件,

但也是她與父母關係一成不變的最新問題。

 

重點不在於父母是否可搬和她一起住,

而在於她總會不自覺地去安撫、適應父母的決定。

 

如果她想打破這種行為模式,

必須先焦點放在她渴望做但父母反對的事情上。

 

我問她是否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桑荻:

「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希望父母不要再管我。

我不希望他們搬來,那是很恐怖的事。

我連承認自己不想和他們同住都有罪惡感,

因為子女應該在父母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


告訴他們可以搬來住,我才不會影那麼強烈的罪惡感。

和比爾爭執總比和父母爭執好解決,

為什麼我不能做到皆大歡喜呢?」

 

蘇珊:「這是你對父母的答覆嗎?」

 

桑荻:

「我不知道該如何答覆,所以才來找你諮商。

我不希望他們搬來我家住,但我很愛他們,不能不援助他們。」

 

蘇珊:

「我並沒有要你不裡會父母。

我是要你想像,有時向父母說不、設定願意為父母犧牲的界線,

有什麼感覺?

桑荻,你要『定義自我』,

按自己的願望和需求做決定,而不是按父母的願望和需求。」

 

桑荻:「那聽起來很自私。」

 

蘇珊:「有時自私一點沒什麼不妥。」

 

桑荻:「蘇珊,我想做個好人,我從小就被教導好人要幫助別人。」


蘇珊:

「如果你對待自己像對待父母那麼好,

可能就不需要來找我了。

你已經是ㄧ個非常好的人了─你對每個人都很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桑荻:「為何我會對自己的觀感那麼不好呢?」

 

桑荻開始啜泣。

 

向母親證明她不自私,也不是忘恩負義之輩很重要,

她甚至願意為此讓她家和婚姻陷入地獄般的處境。

桑荻將人生的重大決定植基於過度膨脹的兒女義務上,

她相信有責任慰父母放棄自己的需求。

 

她鮮少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年來一直壓抑憤怒,

且缺乏自我實現,終至引發憂鬱症。


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

桑荻對父母的回應都是不自覺的、習慣的反射性動作。

 

當我們做出回應時,通常都沒經過思考,

也沒有傾聽內在的聲音,更沒有探索可能有哪些選擇。

 

當一個人覺得心理受威脅或攻擊時,通常是最有反應的時候。

我們可能對周遭任何人─諸如情人、老人、子女或朋友─做出反應,

對父母的反應由其強烈。

 

當你採取回應時,一般會說:

「每次媽媽告訴我該如何過日子時,我簡直氣瘋了。」


「他們真的知道怎麼按我心理的按鈕,我老是被他們牽制」

或「我不得不聽父親的話,我老是看到他氣得滿臉通紅,

當你允許情緒反應變的不自覺,就等於放棄情緒的控制權,

而將這全利轉讓給旁人,使對方擁有莫大的被控制權。

待 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蘇 珊 佛 渥 德 博士
克 雷 格 巴 克 著
楊 淑 智 譯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