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9IxfB1b00Wz1EjDJK5wA  

成為患者和醫師的橋樑


[澄心診所]

 

為了加深患者和醫師的信賴關係,提高治療效果,家人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

盡量陪伴患者往來醫院

初診時,家屬應該陪伴患者一起聽醫師的說明。

被診斷為憂鬱症之後,就要開始往來住家何醫院之間接受治療,大體上一至二週回診一次。

家屬若能將這期間所觀察到的患者狀況向醫師報告,治療就能順利進行。

其中,最大幫助的就是有關藥物的資訊。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及臨床經驗,開給患者適當的抗憂鬱劑,並且一邊觀察病情的變化一邊逐漸增加藥量。

而增加藥量時出現怎樣的效果或副作用,就是重要的判斷依據。

但是患者在憂鬱情緒強烈時,便不能順利表達藥效或副作用。

此時,若能由家屬向醫師傳達患者的狀況,就能更加正確地調整藥劑。

另外,有時患者認為「吃了藥但沒效」,家人卻發現患者有所改善,例如「表情變開朗了」。反之,有時患者覺得「病已經好了」但在家人看來並沒有。

想這種客觀性的評估也是判斷的依據。不過,有時家人太過擔心而有過度表現,因此醫師會以患者的話為主做綜合性的判斷。

此外,若有發生像是自殺未遂這類的事件,一定要告訴醫師。

支持患者與醫師之間的信賴關係

例如,患者剛開始服藥而覺得症狀一直沒有改善時,可能會懷疑:「這個藥真的能治好我的病情嗎?」此時,如果家人輕率地配合患者的想法的話,很可能會損傷患者與醫師之間的信賴關係。

反之,家人如果表示「一定會治癒」而毫不客氣地否定患者,患者對家人就會懷有不信任感。

最重要的是家人的態度。

也就是「家人站在比誰都接近患者的立場」的態度。

當患者對藥物表示不安或不滿時,家人不但要包容患者「不安」的心情,還要設法消除患者的不安,比方說:「出現藥效是需要時間的,醫師不是說過藥效有個別差異嗎?

不要著急,在觀察一下情況吧!」

而最不理想的說法就是:「這樣看來,吃藥根本沒效!醫師的診斷是不是有錯?」

而和患者一起顯露對醫師的不信任感。若是總覺得藥劑一直沒產生效果時,請再回診時與醫師商量。

醫師診察時,由於時間有限,不可能將上次診察以後的經過一一向醫師報告。請掌握重點,簡潔扼要地告訴醫師。

應該告訴醫師的資訊

藥物方面

有沒有對藥物懷有不信任感?有沒有按照指示服藥?

從開始服藥或從增加藥量起,有沒有什麼不適的地方?

症狀的變化

食慾恢復的情況如何?

睡眠障礙恢復得如何?

表情有沒有什麼變化? ( 如陰鬱、稍微溫和?變開朗等 )

身邊的事可以自己處理的有哪些?

身邊的事不能自己處理的有哪些?

其他掛心的事

有沒有說要尋死?

有沒有說話變少或關在家裡不出門?

摘自 原水文化 平安良雄 著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