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98831_443620288991378_2136273754_n  

幸 福 的 才 能

造 就 我 者

空 間 的 價 值

給 離 開 現 世 之 人 。

〈 五 十 一 〉
[ 澄 心 診 所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我正值13歲。

在精神狀態上,偏向「物質需求」。

 

例如,想吃好吃的東西,想買漂亮的服飾,

對用起來方便的物品,也頗為神往。

 

這種精神上的飢餓,因日本繁榮的經濟獲得了排解。

 

特別是我自己有收入,所以,即使買起來稍覺奢侈的物品,

如果真的想要,還是買得起。

 

最近,我很喜歡做乾燥魚(魚乾)這種食品。

週末,我會前往相模灣那個看得到海的家。

 

抵達後,上市場買疣鯛和梭魚等便宜的魚,

把魚用鹽醃製後,再放進配備特別的鍋蓋的不鏽鋼籠子,

是我浪費的證據之一。

 

因此,我也產生一種膚淺的心理:「一定要撈回本。」

 

多虧有這個籠子,

所以我才能在不招惹蒼蠅的情況下,完成做乾燥魚的工作。

 

這是我的藉口。

 

迄今我仍保有一種基本觀念,即擁有物質之物,始謂豐富。

 

但是另一方面,無形之物亦有其用處。

 

例如,如果缺乏電力,就沒有冰箱(非洲有瓦斯冰箱):

若無冰箱,就沒有冰啤酒可喝,且預防注射用的疫苗也無法保存。

 

如此下去,對人體的健康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常自認是單純的物質主義者,對「物質」身懷感恩之意。

 

只不過,最近,我同時開始喜歡空間,或說開始喜歡「丟棄」。

 

近來,每個家庭都擁有許多物品,且多到了根本用不完的程度。

 

對待這些東西,人的性格分成兩種,「丟棄派」與「不丟棄派」。

 

我認為自己比較偏向「丟棄派」。

 

[待 續]

摘 自
天 下 雜 誌 出 版
曾 野 綾 子 著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