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焦慮型
(一)
澄心診所
故事: 由白天生活的擔心,蔓延到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擔心
五十歲的唐淑美在一家公司的會計部門工作。
她從年輕開始,一遇到考試或隔天要出去玩,
就容易睡不著,躺在床上,
開始擔心明天該帶的東西是否都準備齊全,
擔心明天要跟出遊同伴聊什麼話題。
她從畢業後就一直從事會計工作,
睡前會回想白天工作細節,擔心數字處理出錯。
結婚生子後,半夜會醒來許多次,
擔心小孩是否身體出狀況。
小孩長大之後,她不但擔心孩子們的學業、交友問題,
如果小孩夜歸,她總是保持清醒的躺在床上等待,
一直要等到孩子入門才能放心睡覺,
有時候撐到睡意都消失了,就幾乎整夜沒睡。
像淑美這種經常處於焦慮狀態的性格,
終於在一次工作疏失事件後,促發了她長期的失眠。
雖然把帳目搞錯是每個會計都難免會犯的過失,
她在後來很快就修正回來,但從此後以,
她從每週兩、三天,到三、四天,
到最後幾乎每天都躺床一、兩個小時才能睡著,
半夜也常常容易醒來。
她的失眠更加深了自己的擔心,擔心自己沒睡好,
工作表現更容易出錯、身體更容易出毛病、情緒更不好;
換句話說,自己偶爾的健忘、任何的病痛以及情緒不佳,
都是因為睡眠不好所引起的。
於是,白天生活的焦慮逐漸拓展到晚上,
每晚面對睡眠、面對床,就不由自主的擔心起來;
躺到床上,除了原來白天的事之外,
又要擔心睡不著,過個二、三十分鐘就要看看時鐘,
看看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能睡,
看著時針一格一格毫不留情的往後走,
更是讓自己的焦慮衝到頂點,
之後才慢慢在極端疲憊的狀況下入睡。
每天早上醒來後的第一件事,也是反省自己有沒有睡好,
一旦沒睡好就知道今天又要擔心出錯、擔心身體不舒服了!
於是,對於失眠以及沒睡好的影響的擔心,
瀰漫了淑美每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
剛開始的時候,她努力調適自己,
睡前喝牛奶、服用清心安神的中醫處方等,
每次都感覺有好轉,但一個星期後又復發。
之後她開始到醫院求診拿安眠藥,一開始很有效,
但吃了一陣子之後,朋友和家人告誡她會藥物上癮,
並會對肝臟造成責擔,於是她自行停藥,
結果又立刻睡得很糟,淑美就這樣,在吃吃停停中循環著。
像淑美這種晚上睡覺時喜歡東想西想、
東擔心西擔心的焦慮個性,常常讓她因為晚上欠眠,
造成白天精神不好、情緒不好、工作容易出錯、
與正值青春的孩子發生爭執。
她把這些情況全怪罪於失眠,在她期待裡,
認為只要睡得好,一切問題都可以煙消雲散。
待續.........
轉載自 失眠可以自療 楊建銘著
澄心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