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母 會 傷 人
II
走 出 創 傷 歲 月
自我現實的開端
( 11 )
「澄 心 診 所」
「回應和反應」
動的反應就是回應。
當你回應時,便是在傳達思想和情緒。
你知道自己的情緒,但卻不讓情緒左右你,以至輕舉妄動。
回應同時會讓你保有自我價值感,儘管父母可能數落你幾句。
回應極有益,別人的思想和情緒不在害你陷入自我懷疑的陷阱中,
你將看清與他人相關的各種新機會和抉擇,
因為你的展望和理性不會被情緒埋沒。
回應也能使你奪回許多自控權。
桑荻需要更理性的回應,而不是衝動地反應。
我提醒她,改變行為對每個人都是南是,
包括我自己,但如果矢志不移,一定能達成目標。
她願意試一試。
我要求她做的第一件事,
是確認帶部分觀點是否出自父母說過的話,
亦即父母對她的意義。
這個定義負面的部分包括貼標籤,
認為桑迪是自私、忘恩負義的壞女兒。
桑迪多年來一直將這些負面的自我形象內化成對自己的觀感,
因此我們不可能一夕之間就將他消弭。
但是,我提供一些開始改變行為的策略,
好讓她用更真實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取代父母對她的偏差定義。
我要求她想像我是她的母親。
透過角色扮演,我要她找出答覆母親批評的新方法,
這是她除了慣常屈服於父母管教外的另一種選擇。
蘇珊(假扮母親):
「你很自私,且忘恩負義。」
桑荻:
「不,我不是那種人!我會為別人著想,也考量到你的利益。
我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意傷害你和爸爸。
你難道忘了我經常已經精疲力盡,卻仍帶你去逛街購物,
或邀你們來我家一起吃晚餐嗎?
我再怎麼做,你都嫌不夠。」
我告訴桑荻,她一直有防衛心,
至今依舊常向父母道歉常向父母道歉、爭辯、解釋。
她必須停止試圖「讓父母看清事實」。
只要她依舊凡事尋求母親的認可,就擺脫不了母親的控制。
如果她想解開這綑綁,必須除掉外層的防衛,
也有必要盡可能讓親子互動不那麼吃力。
為了讓她明白我的意思,我改變角色扮演她,桑荻則扮演母親。
桑荻(母親):「
你父親和我需要一個住的地方。你很自私,且忘恩負義。」
蘇珊(桑荻):
「媽,你用這種角度看事情真有趣!」
桑荻(母親):
「我們為你付出那麼多,真不敢相信你居然會建議我們去住旅館!」
蘇珊(桑荻):
「很抱歉讓你因此難過。」
桑荻(母親):
「你到底要不要讓我們去住你家?」
蘇珊(桑荻):
「我會再考慮看看。」
桑荻(母親):
「我要你答覆,年輕的婦人!」
蘇珊(桑荻):
「我知道你要我答覆,但我需要一點時間想一想。」
桑荻(脫離母親的角色):
「我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在這個練習中,桑荻發現若干令她驚訝的事。
她沒有防備的回應應有助於避免升高彼此的衝突,
同樣重要的是,她不必忙著築起圍牆保衛自己。
待 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蘇 珊 佛 渥 德 博士
克 雷 格 巴 克 著
楊 淑 智 譯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