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9G9N0boRcZycRXoKmifCQ (1)  

呼吸加速症候群

[澄心診所]

轉載自 陸汝斌‧ 成大醫院精神部主任
【案例】

小雯發作起來的樣子的確很可怕,先是頭昏,接著就猛烈的喘氣,臉色一下子全發白了。這半年來,小雯該做的檢查都做過了,卻找不到真正的病因。


這回,小雯又像往常一樣的被送進了急診室,經過醫生護士一陣子的診斷之後,居然請來了一個精神科大夫,大夫仔細的觀察小雯,再翻閱了一大疊病歷。非但沒有太過於理會小雯痛苦的掙扎,反倒慢條斯理的拿掉了氧氣罩,用很肯定的口氣叫小雯隨醫生做深呼吸,小雯果然慢慢平靜下來了。

原來,小雯對瀟灑的英文老師有種說不出的好感,那天她上課不知為什麼有些失神,突然間,老師要她站起來唸一段課文,她勉強的站起來卻怎麼也唸不出聲,只覺得胸口很緊,呼吸逐漸加快,幾乎喘不過氣來,而手心有一股發涼的感覺慢慢往上爬,更可怕的是,手腳居然不由自主的抽起筋來,又覺得有人捏住了她的脖子,頭腳一陣昏眩,渾身冒出冷汗,就軟綿綿的倒在隔壁同學身上。

【解析】

小雯得的是「呼吸加速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嚴格說起來這不能算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症狀或現象的描述,患者(尤其常見於青少年時期的女性)在面對緊張或不安的情緒之時,會有呼吸加速的現象,就好像有些人要上台演講前會突然想小便一般,這都是用身體的症狀來分擔一部分的精神、心理及情緒上的壓力。

這種症候群因著呼吸的急速加快,可使得血中的二氧化碳大量的排出。

但是二氧化碳在人體內會很快的轉變成酸性碳酸氫,所以呼吸急速加快,會調節體內的酸鹼度。因此,當二氧化碳大量排出,因而大量的減少了體內酸度的來源,就會造成呼吸性鹼中毒,也因著這些酸鹼度的不平衡,而促使血液中流離鈣離子減少,及組織細胞內之含氧量降低。

於是就產生手腳抽筋、血壓降低、胸悶頭昏這些看起來覺得很危險的症狀。


事實上,患者在心情逐漸放鬆的時候,這些症狀就可能自動消失,當然不致於真的失去知覺或導致生命危險。而且照上面描述,病人最主要的症狀是吸入大量的氧氣及吐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根本就不需要使用氧氣罩,反倒是套上一個密閉的塑膠袋,把吐出來的二氧化碳再吸回去,可能可以更快的使症狀減輕或消失。無論如何,這些症狀終究是一種面對焦慮所產生的急性反應,因此,使患者對焦慮的忍受力增強,或找出焦慮原因才是根本之道。


若就上述的病因來談,則小雯整個處理病情的過程似乎有不少值得再商榷的地方。顯而易見的,小雯是因直接面對英俊幽默的英文老師,內心裡尷尬得手足無措,不由自主的就將這種心情轉化成身體上的症狀,利用呼吸加快使自己昏厥,而立刻避免掉眼前的心理困擾。

這在精神醫學上稱之為初次獲得(Primary Gain)。

同時,因著症狀之發生,小雯獲得了同班同學、父母甚至老師的特別照顧,尤其是老師把她抱到醫務室去按摩、擦萬金油,這些身體的接觸在她潛意識深處,正達到了平時幻想、盼望而又達不到的冀求,這種額外享受(Secondary Gain)等於負面的鼓勵患者,使她在往後類似的情況下,都會再發生同樣的現象。

最糟糕的是,小雯還為此住了兩個禮拜的醫院,這等於是告訴她,連醫院及醫生也同意並接受了她身體的症狀,更讓她可以專注於身體症狀,而不去面對內心的困擾。

此外,兩個禮拜的住院,會使一個正在學業競爭下生長的學生,造成學業及適應上的困難,這也是往後在無形中讓症狀加劇,次數加多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絕對反對讓小雯休學。否則如此惡性循環下去,豈不是強迫小雯的症狀持續的延續下去嗎?


經過幾次的會談,我們慢慢的讓小雯和她的父母相信了解:這是個精神、心理及情緒上的問題。

在治療方式上,我們對症狀的發生,採取比較漠不關心的態度,也就是說,當病復發的時候,要求小雯儘量不要尋求別人的幫助,即使在很不舒服的情況下,也只是暫時在旁邊靠靠,深呼吸幾口,等症狀消失。

慢慢的,因為心理上得不到什麼回饋或額外的支持,發作次數必然會逐漸減少。當然如此的處理勢必要再次面對自己眼前的種種困難,不安的情緒可能就會相對增加,所以如何加強患者被治療的動機,以及幫助患者解決這些困擾是一大難題。


有的時候,安神藥物可以適時的減低患者的焦慮,但是使用這種藥物需要醫生的同意,若依然不能有立竿見影之效,長期的心理輔導及心理治療自然成了根本解決之道。

就一般而論,容易發生這種呼吸加速症候群的患者,往往在性格上比較被動、依賴、衝動而不成熟,所以要讓患者好好的面對困難,並且成熟的處理問題,實非一朝一歹所能及,但是我們身為醫生,不僅希望小雯以後生理上不要再「發作」,更希望小雯心理上也能夠更成長、更健康。


或許還有一點也是必須要注意的:事實上小雯在心底早就默默的崇拜、喜歡那位英俊的男老師,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出現這種現象,當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也不能因此忽略;在以往的教導裡,我們不知不覺中太過於壓抑了青少年期對異性的羨慕與好奇的感覺。

如何輔導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更正常更健康的心態下去了解,去體會人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實在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