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母 會 傷 人
(九)
心 靈 的 創 傷 言 語 虐 待 的 父 母
「澄 心 診 所」
最殘忍的話:「但願我沒生下你.」
我見過在言語上受虐最嚴重的例子是四十二歲的傑生,這位英俊的警官多年前加入諮商團體。
洛杉磯警局堅稱,傑生接受治療是因為警方的心理醫師認定他有自殺的可能。
我從醫院的院務會議中,聽說傑生不停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致命危險中,例如試圖單槍匹馬突襲一名毒梟,而沒有打電話尋求同僚適當的協助。
他的行徑非常接近自殺,表面上英勇,其實卻是鹵莽、不負責任。
因此警局裡閒話滿天飛,說傑生試圖藉出勤務自殺。
我進行過幾次團體諮商才贏得傑生的信賴,隨後很快便建立良好的關係。
我依稀記得他信賴我之後,在一次諮商中提及與母親非常詭異的關係 :「我兩歲時,父親離家出走,因為他無法與我母親相處。他離去後,她的精神狀況更加嚴重。她脾氣非常暴躁,不停數落我,尤其是我碰巧像我爸那副德性的時候。我不記得是哪一天,她居然告訴我,巴不得沒有生我。她心情好的時候會說:『你真像你那個混帳父親,令人厭惡。』心情不好的時候則破口大罵:『我巴不得你去死,就像你父親一樣去墳堆裡腐化。』」
我告訴傑生,他母親的話聽起來好像瘋了。
「我也這麼認為,但是誰會傾聽兒童的心聲?有一位鄰居知道這件事,試著把我藏到她在森林裡的一幢房子,因為她相信我母親早晚會殺了我。但是沒有人信她這話。」
他停了一會兒,搖搖頭。
「天啊,我並不認為這些話至今依舊困擾我,但每次想起她那麼恨我,心就涼了。」
傑生的母親給他一個清楚的訊息:她不想要他。
當他父親離家出走,絲毫不想成為自己兒子生命中的一部分時,又讓這個訊息雪上加霜,即傑生的存在毫無價值。
透過勤務,傑生試圖做一個負責、聽話的兒子。
基本上,傑生試圖消滅自己,想藉間接的自殺取悅母親。
他深知自殺將讓母親高興,因她非常清楚告訴他:「我巴不得你去死。」
這種虐待的話除了讓人極受傷且驚慌外,還可能一語成讖。
傑生的自殺傾向正是這類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常見的通病,對這些子女來說,面對及處理童年這些傷人的毒素,幾乎等於與生死存亡的問題博鬥。
當「你是」變成「我是」
兒童固然可能被朋友、老師、兄弟姊妹和其他家人的言詞傷害,但最容易傷到他們的人是父母。
畢竟父母是孩子幼年的中心,如果全知全能的父母咒罵,你必定會認為這些話是事實。
如果母親經常罵你笨,你會以為自己真的很笨,如果父親老是說你「沒用」,你會以為自己沒用。
兒童毫無基礎質疑這些評斷。
當你從其他人口中獲得這類負面的看法,並將它們轉存到潛意識裡,你就是在「內化」這些觀點。
內化負面的觀點,亦即將「你是」改為「我是」,自尊當然高不起來。
這除了會破壞你的自我形象 - 不相信自己是可愛、有價值、有能力的人之外,語言暴力還可能使你對自己的處世
為人產生負面的期待。
本書第二部將教導讀者如何將毒素從內心驅逐,以擊垮這些會造成重大傷害的期待。
待 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蘇 珊 佛 渥 德 博士
克 雷 格 巴 克 著
楊 淑 智 譯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