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i_ajZDJxWIo1eW1w8o8MQ  

初 診 時 會 進 行 的 診 察 項 目


[ 澄 心 診 所 ]

最初的診察是以問診為中心進行。

問診並不是在做測驗,只要根據問題照實回答就可以。

問診的內容

一般來說,接受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斷時,醫師在診斷前會先問診,向患者問具體症狀、可想到的致病原因、過去的病史、家庭關係等,並記錄下來。問診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獲得患者的基本資訊以備使用。

之後,由主治醫師診察時,會把記錄下來的資訊當作參考。

初診時事以問診 ( 患者回答醫師的問題,或醫師傾聽患者的抱怨 ) 為主。

有些沒有好好運用請病患事先填寫的病歴基本資料的醫療機關,醫師就花很多時間來詢問患者問題。

問診時,醫師不只會傾聽患者的回答,還會進行視診 ( 仔細觀察患者的舉止和表情 )。

根據這樣的所有資訊做綜合判斷,就能弄清楚患者的狀態。

接受問診時

簡單說明現在的狀況,不用講一堆得病前的經過。

有疑問的事,當場就詢問。

如果曾在其他醫院就診,要告訴醫師為什麼想換醫院。

如果不能整合出答案,就不要勉強回答,只要回答「不知道」就行了。

如果有在服藥,請將藥物一同帶去或把藥品名稱寫下來給醫師看。

( 在台灣,請記得將有標示出藥名的藥袋一起帶去,因為若只拿沒包裝的藥丸,醫療人員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藥物。 )

放輕鬆,照實回答

面對初次見面的醫師詢問各種問題時,患者也許會因為緊張而不能順利回答。

但是,即使說不出話來,即使找不到明確的答案,也請不要著急。找不到答案時,回答「不知道」就好了。

患者請盡量放輕鬆,把想到的事、內心的事,都直接說出來吧!

另外,有時患者會因為醫師詢問似乎與心理疾病無關的事,例如多年前的喪失體驗,而感到懷疑。

此時,可反過來問醫師:「為什麼問這種事?」

患者接受診察的同時,心中若是存有疑慮和不安,是很不理想的狀況。

患者和醫師的心意若不相通,無論診斷或治療都不能順利進行。

有些患者心中有疑問卻不當場詢問,而是回家之後查書,那樣的話,就無法與醫師建立令人期望的信賴關係。

無論什麼病都一樣,特別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患者與醫師之間的信賴關係是治療的基礎。

對醫師有所防範或存有疑慮都是不行的。

問診時時常會問的問題

現在的心情、身體狀況如何?

什麼樣的症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有沒有困擾或煩惱的事?若有的話,是哪些事?

工作、學校及家庭的生活狀況如何? ( 如忙碌、成績不好、人際關係的問題等 )

經濟狀況如何? ( 例如是否感到不安、煩惱等 )

過去是否曾因為生病或受傷而接受過治療?若有的話,是什麼人?什麼病?治療或療養間多久了?

有家人或親近的人因生病或意外事故等死亡的嗎?若有的話,是什麼人?什麼時候?因為什麼病?

覺得自己是怎樣的性格?

現在有生病嗎?若有的話,是什麼病?什麼時候得到的?

現在有在服藥嗎?若有的話,是什麼藥?什麼時候開始服用的?

其他,有關患者的基本資料 ( 出生地/學歷/職歴/婚姻狀況/家庭結構/興趣/宗教/抽煙習慣/喝酒習慣 )

摘自原水文化 平安良雄 著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