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型
(三)
「澄心診所」
治療方式 : 看見失眠的啟示
在前幾次的治療中,
雖然王董能大略瞭解我試圖呈現給他失眠成因模式,
但要挑戰他的基本信念還真不容易。
王董說他從小為人處世抱持的理念就是
「想要得到什麼,就自己去爭取、掌握」,
這個理念讓他一生受用。
他的公司業績能夠蒸蒸日上,
家人、員工因而過好日子,
都是這最高指導原則下的收獲。
因此,他很難瞭解與接受這個信念會是負面的。
王董的想法不無道理。
因此,我試著讓他瞭解,他的基本理念並非「錯誤」,
而且讓他的生命璀燦輝煌;
然而,當同樣的理念放到睡眠時,卻是適得其反的。
所以,重點不在放棄原來的理念,
而是多增加一些彈性,對於不同的事物採取不同的原則。
接著,我順著王董對於身體狀況的擔心,
與他討論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我們體內的壓力系統與幾千年前的人類沒有太大的差異,
是用來應變緊急情況的,
因此壓力會讓身體處在非常態,用以準備「戰」、或「逃」。
因此,壓力一來,身體就會動員產生壓力反應,
提高肌肉張力以便應戰,血糖身高供給能源,
心跳加快,將血液送到周邊肌肉,胃腸暫保止作用,
免疫系統暫時下降,注意力對於外在剌激極度敏銳,
無法集中注意力做妥善的計畫或思考。
這些反應應該在短期壓力消失後就回復常態。
但面對長期的壓力,會導致肌肉庝痛、
心血管系統疾病、
代謝系統失常以及免疫系統運作異常等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或慢性病。
我請王董檢視自己生活上的壓力,他雖然己經「退休」了,
但還是讓自己一天當中充滿壓力,
從早上醒來就開始對外應戰,
睡前也難以回到放鬆狀態,而繼續與失眠對抗。
然而,他所面對的壓力都不是需要「戰」或「逃」的,
身體的動員對事情並沒有幫助,只會傷了自己的健康。
他以前之所以能夠順利應戰,是因為年輕、體質不錯,
但年紀大了之後,壓力絕對不是好事。
在這些對談之後,王董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
好像從年輕就在帶兵打仗,已經變成了慣性。
我請王董思考一下,早期想讓小孩有穩定的教育與生活,
這些都已經達成了,他的人生在這個階段要的是什麼 ?
他的第一個答案是 :
「要讓兒子接管公司後,公司能夠運作良好,快點上軌道。」
我問他 :「你自己是如何公司的經營的 ?」
他思考一陣子之後回答我:
「就像小孩學步一樣,多跌倒幾次,就慢慢自己學會了。」
他發現了自己的矛盾 -----
一方面教他的兒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要的東西,
一方面又拉著他的兒子走,不肯放手。
另外,他擔心如果兒子沒有做對決策,會造成公司損失。
但隨後他也說這風險都是公司可以承受的,
而且公司當中也有一些有經驗的高階主管可以輔助決策。
或許就像有一次他老婆唸他的 :
「你放不掉公司,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當老闆的習慣吧 !」
在治療當中這些思考與對話,
讓王董清楚看到自己長年下來的習慣,
老是把自已逼得很緊,因為,他害怕自己一鬆手,
就會得不到或失去。
經過一層一層的認知重建之後,他終於體悟到:
「我的失眠在告訴我,我該退休了。」
甚至告訴自己 :
「我已經七十三歲了,如果真的得吃藥才睡得著,
頂多也不過才十幾年的時間,又何必太在意。」
後來,王董開始減少去公司的次數,
在生活裡加入打球、運動、泡湯、喝茶等休閒活動。
他慢慢能掌握到另一種生活的步調,
一樣是掌握,但生活卻得到了完整的調整與放鬆。
大概經過半年的時間,他便可以不用服藥而輕鬆入睡了。
他每天晚上十一點上床,還沒能意識到躺了多久就睡著了,
早上五點半或六點醒來,之後與太太散步,
回來吃早餐。他跟太太的關係也變得較好,
雖然他還是看不慣很多小細節而對太太叨唸,
但唸的感覺不一樣,少了一種束縳,多了一份情味。
他也發現,退休之後,才有時間發展自已的興趣。
他從小就喜歡植花種草,現在,他自己種一些園藝蔬果,
也計畫之後到市效或宜蘭買一塊地,來看東西養老。
摘自 失眠可以自療 楊建銘著
澄心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