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75363_491417000884994_1194497931_n  

父 母 會 傷 人

II

走 出 創 傷 歲 月

自我現實的開端

( 15 )

「澄 心 診 所」


「嘗試以此法面對父母」


有些求診者嘗試這種新的行為模式,

大獲成功之後非常興奮,等不及要用這種方法面對父母。

 

但是,另有許多人擔心父母可能趕到挫折,

且(或)對她們「無防衛性的回應」或「聲明立場」大為光火。

 

問題父母習慣按子女的心理按鈕,

得不到預期的反應,他們會很沮喪。

 

我的意思是:逕自去做,且越快越好。

 

多花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思索」,

以致延宕採取這一小步,只會增加你的焦慮。

 

請記住:

你已經是個成人,你經的起做自己而造成的不自在。

 

這樣做的結果顯少比預期惡劣。

 

你不必魯莽地處理與父母之間最強烈的情緒問題。

 

當母親不喜歡你口紅的顏色,

或父親批評你煮的菜難吃時,你可以開始練習無防衛性的回應。

 

我建議桑迪,在父母搬來住那段期間,

花時間練習無防衛性的回應,並在小事上聲明立場。

 

我鼓勵她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要說:

「你錯了,你那麼自私不好。」

 

而是改說:

「我恰巧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想自私對你來說並不好。」

 

藉由這種方法,她的立場就可以是參考意見而非挑戰,

以降低對方引發情緒反應的機會。

 

我同時建議,如果她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勇氣,

可以試著藉由設定界限,讓父母知道她的處境,

並表明拒絕聲援父母,以解決她與父母間更大的問題。

 

儘管桑迪對我要求她做的事有些憂懼,

但她知道除非開始嘗試新的行為模式,

否則將一直困陷在目前的兩難裡。

 

她對父母的改變感到悲觀,

問我如果這些招數不管用─父母始終毫無改變─

她如何對自己的改變行為模式有好感。

 

我提醒她,父母不一定會改變,

但如果她調整回應父母的方法,就能改變這段親子關係。

光是這樣就可能使父母有所改變,

即使父母依舊不改初衷,桑迪可以將親子間的關係變得平衡。

當你變得能自我定義時,

亦即當你能對父母做有理性的回應而不是衝動的反應、

能清楚地表明感受和想法、設定處境和意願的界線,

你與父母的關係就一定會改變。

 

待 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蘇 珊 佛 渥 德 博士
克 雷 格 巴 克 著
楊 淑 智 譯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