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 病 症
「澄 心 診 所」
沒有一個人不擔心自己會生病,正因為有這種現實上的恐懼感,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對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
而所謂的〝慮病症〞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些許〝心身障礙〞
的擔心已經超過了應有的程度,以致在反覆擔心下,
將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健康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的關心。
因此慮病症可說是神經質般的對某些疾病的擔憂,
在一般內、外科門診中這類病人為數不少。
慮病症患者多發生在30至40歲間,個性屬自戀型或強迫型,
常會抱怨身體不適,
並且堅信這些不適感是由某種嚴重而難治之疾病所引起的。
即使各種身體檢查均為正常,
也無法使慮病症患者相信自己沒有病。
因此慮病症患者會花很多時間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一有變化他就會認為是有“重病”的證明,他們多會反覆就醫,
要求做各種檢查,但對檢查結果又無法信任,
長久下來,大多會並發焦慮、憂鬱等現象。
一、影響慮病症形成的因素包括:
1.對身體感覺的過度放大以及錯誤的解釋,
這包含對疾病本質及症狀之意義的誤解或不夠 瞭解。
2.個體失命的不安全感、懼怕疾病。
3.特殊的生活事件或壓力引發焦慮或憂鬱而合併有生理症狀。
4.此種生病的行為帶給個體附帶性的利益。
5.不當的醫療處置或解釋。
6.未能解決的內在癥結,如強烈的罪惡感、自卑感等。
7.個人的體質,過去病史,個人生活體驗,
家人對疾病的態度,社會文化對疾病的看法等。
二、在慮病症的治療上,有幾種治療方式能對患者有幫助:
1. 藥物治療
過量的抗焦慮劑可以降低患者的焦慮、不安、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
以減少因自律神經亢奮引起的不感及慮病傾向。
適當的抗憂鬱劑對其症狀亦有效果,尤其併有憂鬱情緒的患者。
2.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在慮病症的整體治療中居於核心地位,
經由「有關身體疾病對心理反應的影響」以及
「心理困擾對生理功能表現的影響」等方面深入探討,
治療者藉此協助病患瞭解,
〝身與心〞互相作用的關係、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3. 認知行為治療
經由肌肉放鬆法的訓練可幫助病人對抗焦慮及不適感,
並可經由認知治療的技巧使病人知道,
他們主要的問題不是疾病而是他們的恐懼。
三、壓力接種法
可以模擬情境來訓練個案在面情境壓力時如何不以焦慮的方式出現,
而使用合乎實際的因應措施。
一般大部分的病人經過以上治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病情改善。
另外家屬能夠幫忙慮病症患者的最好方法就是盡量傾聽他們的訴苦,
但不要挑剔、責怪其身體症狀或剝奪其身為病患的地位。
並且以了解及支持的態度來維持關係,
鼓勵病人固定同一個醫師定期追蹤配合治療,
避免常換醫師導致治療不完全且浪費醫療資源。
精神科 廖以誠、李俊人 醫 師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