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治療解決問題
[澄心診所]
採取與藥物療法並行的心理治療,學習應付壓力的方法。
在此介紹一般的支持性療法,及最近頗受矚目的認知行為治療 (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
支持患者心靈的支持性心理治療(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在精神科實施的一般精神療法,就稱為「支持性心理治療」。這是從醫師傾聽患者訴說身心的痛苦及所處的狀況開始。
患者因為生病而失去自我存在的價值感,或陷入孤獨中,而醫師的任務,就是穩定患者不安的情緒,幫助患者尋找解決的方法。
也就是說,始終以「支持患者」為原則,不只不批判患者的想法,或介入患者的人格、生長環境等,還反過來給予鼓勵、不去做「這樣比較好」的結論。也許你會覺得這種做法「不夠完善」,但對於心理疾病,這種心理支持,在心理治療上深具意義。
同時,醫師要向患者說明整個病程,並保證一定會好。這樣做,患者就會放輕鬆,安心地接受治療。
支持性心理治療就是根據後面的「治療七原則」進行。
患者再治療過程中,經常會發現自己身心的變化而更加不安。
這個時候,醫師就要包容患者的情緒,引導患者把心情穩定下來。
藥物療法和心理治療就像車子左右兩邊的輪子,缺一不可
憂鬱症是容易累積壓力的性格和社會因素等,複雜地纏繞在一起而引發的。
即使透過藥物,使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恢復正常,並治療憂鬱症狀,但沒有解決致病的心理問題,還是會再度發作的。
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狀況,必要的做法就是針對患者的心理層面施以心理治療。
在憂鬱症的治療上,藥物療法和心理治療就像車子左右兩邊的輪子,缺一不可,只治療其中一個方面,並不能達到治療目的。
治療的七原則 ( 醫師醫治時的原則 )
1. 即使症狀減輕,也必須持續治療
2. 可能的話,儘早修養會比較快復原
3. 這是可以治癒的病,以及可以預測復原的時間
4. 治療中不可以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 如自殺等 )
5. 治療中,不做重大決定 ( 如辭職、離婚、不動產買賣等 )
6. 了解治療過程中,症狀會時好時壞,對治療不可要求完美,或心灰意冷想放棄
7. 說明有關服藥的重要性及容易引起的副作用
醫師對患者的情緒能夠感同身受 ( 同理心 ),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
接受心理治療時,患者好像解決了問題,精神很穩定。但是,治療過程中,有時會再度受到不安侵襲。
因此,直到能自我控制不安之前為止,還要反覆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不同於心理諮商
心理治療,是治療方法之一,對象是有任何疾病的患者。心理治療有各式各樣的方法,由醫師或臨床心理師遵循各種理論及手法,從旁協助患者。
另一方面,心理諮商的對象並非只有患者。
心理諮商師會花很長時間去傾聽有煩惱的人訴苦,然後再給予建議的同時,也會與諮詢者一起尋求解決之道,但不開藥。
( 審定註:與日本不同,在台灣的醫療情境中出現的為:「臨床心理師」,「心理諮商師」很少出現。 )
醫師幾乎不可能花很長時間在個別的患者身上。
如果需要心理諮商的話,可和主治醫師商量,請他介紹專家。
擅自接受心理諮商會使治療混亂,請務必事先告訴主治醫師。
修正思考模式的認知行為治療
一旦得的憂鬱症,就會持悲觀、負面的想法,做出脫離現實的判斷。
這種非現實的思考模式就稱為「認知偏差」。
認知行為治療是基於這樣的觀點:「憂鬱情緒、不安等的精神症狀,是因為認知偏差引起的,因此只要修正偏差想法,就能改善憂鬱症。」
認知行為治療這樣進行
認知行為治療也和支持性心理治療一樣,可透過患者與醫師 / 臨床心理師的交談來進行。
一次交談的時間和療程次數,因患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致依下列的計畫表進行。
第一階段
引導患者弄清楚認知的偏差如何影響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第二階段
引導患者檢討。例如,自己的看法、想法從現實觀點來看是否妥當:自己的想法可以經由怎樣的事實獲得證明等。
第三階段
幫助患者察覺自己特有的思考模式,摒除過去悲觀、負面的想法,以更寬廣的視野掌握事情並能據實判斷。
第四階段
幫助患者不斷檢查自己容易陷入的思考模式,當發生問題時,不會悲觀而能順利解決。
不過在日本,由於認知行為治療的專家很少,距離得到成果還需要一段時間,健保不給付等因素,實際用於醫療上的並不多。
如果患者期待這種療法,可跟主治醫師商量,請求介紹適當的醫療機關。
( 台灣的健保有給付;而認知行為治療的專家人力尚可;若期待這種療法,可請求轉介。 )
憂鬱症特有的思考模式
獨斷式推論 ( arbitrary inference )
沒有確實的根據,卻做出悲觀的結論。
例如在醫院,醫師只是嘆了一口氣,就認定醫師說自己得了不治之病!
或相識的人沒打招呼,就胡亂認定別人在迴避我。
極端式思考 ( polarized thinking )
對事情的看法極端化,例如全有或全無、成功或失敗、輸或贏,沒有中間的評價。
認為若沒有一百分,就和八十分或零分一樣。
選擇性摘要 ( selective abstraction )
若有自己不合意的事,就會一直在意那件事,不會往好的事去看。
例如廚房的水管不通,就往負面想:「房子會不會倒塌?」而飽嚐不必要的痛苦。
誇大與貶低 ( 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
小看自己的成功或喜事,認為「那沒什麼啦。」並且很快就忘了。
反之,對於失敗或不喜歡的事,就誇大地認為「那可是很嚴重的呀!」而永遠陷入憂慮中。
由於自我評價相當低,所以對自己很不滿意。
過度類化 ( over generalization )
發生一件不好的事情時,就把它「類化」,認為以後也會發生同樣的狀況。
例如,工作一度失敗,就認為「我不管做什麼都會失敗」,或被對方稍微指責一下,就認定「自己經常讓對方生氣」。
把責任歸咎於自己
結果不理想時,雖然不是自己的過失,卻認為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例如對方因身體不適而顯露不悅的臉色時,卻認為是自己所致,「都是我做了破壞別人心情的事」,而懷有罪惡感。
情緒性理由
就是以自己的情緒為基準來判斷事情的思考模式。例如,被托付新工作而感到不安時,不但不能認為「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沒信心是理所當然」,還反倒沒做之前就認定「我這麼不安,一定會失敗。」
以偏概全
一如「對工作應該全力以赴」、「不應該將憤怒表現於外」,將自己的想法設限。
給自己沒有必要的壓力,因此不順遂時就自我嫌惡,結果反而有損幹勁。
摘自原水文化 平安 良雄 著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