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vWzwH7CZXZ6ubfLspyEIxg  

當 所 愛 的 人 罹 患 憂 鬱 症 第 五 章

(三)


當 父 親 或 母 親 罹 患 憂 鬱 症


「澄 心 診 所」


代 溝 與 憂 鬱 症
過去二十年中,心理衛生領域發生了重大變革,針對治療憂鬱症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受到科學化改良及檢驗,如今可供治療的方法幾乎都有效。

不過令人懷疑的是,是否所有憂鬱症患者都會尋求治療。

事實上,根據估計,單在美國未經治療的患者就接近百萬人,其中很多人經歷痛苦的過程之後,都能從憂鬱症中完全地康復。然而這些人受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不必要的苦。

還有些人從不曾康復。

未經治療的憂鬱症所面臨的風險還包括犧牲生理健康和自殺。總之,如果能夠很快地辨識出憂鬱症,並且加以治療,會使你父親或母親免受不必要之苦,甚至死亡。

近來,因為憂鬱症治療的進步,服用抗抑鬱劑或接受心理治療,或兩者皆有的人比過去多得多,你可能認識某些正在接受治療的人。

但對你的父母親來說卻不然。

直到一九七○年代,為了情緒問題尋求治療仍然背負一定的污名,這些人被貼上「瘋子」的標籤,或被形容成「精神崩潰」。

如今成見依然存在,但是大體上「漠視」和「歧視」的態度已經有所改善。

很多人都接受情緒是個人隱私,應該獨自處理,或是家醜不可外揚的說法,像「振作起來」、「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你需要的只是喝一杯」、「看看事情的光明面」這些建議,都是處理憂鬱症的老舊想法,而麻木地保持沉默則是另一種更過時的方法。

當父母親以這樣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憂鬱症時,你或許會傾向順他的意。

如果他周遭沒有人接受過心理或精神醫學的治療,或他不清楚憂鬱症治療方法的進展,大概會倚靠舊有知識而非現代科學。

黛娜的父親覺得自己 : 已經七十二歲,寡居,又無法參加許多過去喜歡的活動,大有憂鬱的「權利」。

關於這點他是對的。

悲傷或憂鬱症常常伴隨著配偶的死亡而來,而降低一個人的活動力。但是若持續憂鬱症,少有改善,就非正常了 ; 沒有一個人應該忍受這麼久的折磨。

艾伯對自己這麼依賴黛娜和傑夫感到羞恥,尋求專業幫助會使他更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他已經得自己很無能了,並不需要讓自己得更糟。

他為女兒和孫子感到驕傲,並且認為依賴他們的情感支持比「承認失敗,和跟一個陌生人談話」容易得多。

他不明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的想法是憂鬱症的症狀之一,而非出於個性。

他僵持在適應憂鬱症產生反應的階段,對問題過早下結論,而沒有蒐集資訊,幫助他解決和女兒及孫子關係上的裂痕。

黛娜和傑夫荒廢了工作和學業,他們不只要跟支配艾伯人格和身體健康的憂鬱症對抗,他必須維護他脆弱的自尊,和漠視求助背後的意義。

傑夫從學校和電視上學到,只要是「正常人」都會接受心理治療,甚至他最喜歡的搖滾明星,布魯斯.史普林斯汀,都曾經在滾名雜誌中說過 :「心理治療是我做過最棒的事情之一。」無疑地,布魯斯成功了。

不過傑夫知道祖父的自尊心很脆弱,以及他對心理治療的態度,所以沒跟祖父說心理治療的事,反而試著自行解決問題。

傑夫花更多時間陪祖父,聽他訴說對生命的絕望。

艾伯不斷地誇獎傑夫:「如果沒有你,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和「以你的年紀來說,你真的很成熟!」這些話在傑夫聽來感覺很好,但他也逐漸充滿怨恨。

傑夫並未察覺自己的怒氣,但不經意地說出一些話揭露他他的不滿,因為不能有多一點時間和朋友相聚。

艾伯的心情更不好,回應他說:「我覺得自己很糟,竟然變成你的負擔!你應該跟朋友在一起的。」他很清楚自己的憂鬱症造成傑夫的負擔。


待續...
摘自 張老師文化
蘿拉艾普斯坦 羅森
Laura Epstein Rosen
哈維亞法蘭西斯可 阿瑪多
Xavier Francisco Amador 合著
魏嘉瑩 譯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