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母 會 傷 人
II
走 出 創 傷 歲 月
13. 面對:邁向獨立之路
( 3 0 )
「澄 心 診 所」
「該選什麼時機向父母抗爭?」
我敦促求診者向父母抗爭的時機。
你不必太貿然,但也不能無限期拖延。
當一個人決定向父母抗爭的時候,通常惠經露三個階段:
1.我決不可能這麼做。
2.也許我有一天會這麼做,但不是現在。
3.我該找什麼時候向父母抗爭?
我敦促求診者向父母抗爭時,他們難免稱這樣做不對。
我經常說是這是「附但書」症候。
求診者大半同意,只要不必向父母抗爭,他們願意做任何改變。
我告訴葛倫,他有必要面對父親─葛倫素有過怯虐的問題,
且後悔讓酗酒的父親進他的公司。
他要父親自制,否則就請他離開公司。
他對我要求的答覆,就是典型的「附但書」 症候:
「我不準備單刀直入地與父親談開。
這意味著我軟弱無能,但我不希望這麼做導致父母痛苦。
我確定與父親理論之外,還有許多方法可改變父親。
我可以為他找一份比較沒有壓力的工作,
這樣他就不會載客戶面前搞砸許多業務,也不至影響我的情緒。
我可以開始練習更多發洩激憤的方法,也可以... ... 」
我打斷葛倫的話:
「任何事情都可以,只除了做那件會使你人生大不同的事對不對?」
我告訴葛倫,他的暴躁和膽怯的個性源自對父親的憤怒,
不願扛起個人的責任去面對困難。
我承認許多人在求診初期都有「附但書」的反應,
但我向他保證,找父親理論並不會令人氣餒、失望,
他只是尚未準備好罷了。
一旦花時間計畫如何向父母抗爭,
並加以練習,他必能更有自信地解決這個問題。
葛倫雖然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隨著時間過去,
他看見支持團體中的城圓這麼做,於是決定試試看。
因為那些成員都傳回好消息,葛倫承認,
直接向父母抗爭也許有效,但他的情況與這些人不一樣。
葛倫不自覺地邁入更靠近此決定的第二階段。
在接受治療期間,葛倫非常努力學習「無防衛性的回應」和積極地「聲明立場」。
他開始利用這些技巧在商場和人際關係上。
他覺得效果非常好,
但每天面對父親及童年問題尚未解決的壓力,令他招架不住。
加入支持團體大約六個星期,葛倫說他考慮要面對父親了。
他第一次承認,未來... ...他有可能向父親抗爭。
這時,他已經進入此過程的第二階段。
幾個星期之後,他問我該挑什麼時機面對父親。
這是第三階段。
葛倫期待我像魔術師,告訴他一些神奇有效的對策,
亦即指明他的焦慮何時會降低,以致有勇氣面對父親。
事實上,焦慮往往是在直接面對父親之後才會降低。
沒有任何方法可可以斷出最佳時機,你得隨時預備好。
在想父母抗爭前,你必須符合四個基本條件:
1.覺得自己夠堅強,有勇氣面對與父母抗爭的結果,
包括他們可能拒絕、否認、責難、憤怒或任何負面的回應。
2.具備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
幫助你走過預期像父母抗爭會有的結果、付諸行動及其結局。
3.先寫好一封信,或演練你想對父母說的話,練習無防衛性的回應。
4.不再覺得應該為童年發生的種種慘事負責。
最後一點尤其重要。
如果你依舊為童年的創傷負責,帶著這樣的心向父母抗爭,時機還嫌太早。
既然你不認為父母應該付這些責任,向父母抗爭就沒有用。
一旦你比較有自信心,且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就是好時機,不要再等了。
向父母抗爭可能會發生的後果,不像預料的那麼嚴重。
我告訴葛倫,他應該設定向父母抗爭的時間表,如果順利,最好不要拖太久。
他要給自己可行的目標。
我告訴他,這項工作包括多多練習,準備勇敢說出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話。
待 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蘇 珊 佛 渥 德 博士
克 雷 格 巴 克 著
楊 淑 智 譯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