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母 會 傷 人
< 八 >
為 何 父 母 這 麼 做 ?
( 六 )
「表明及未表明的信念」
父母的信念會形成父母的規矩,而這些規矩也會隨著時間演化。
規矩是信念的體現,也是信念的執行者,亦即簡單的「是非對錯」。
例如,某個家庭的信念是應該嫁娶相同宗教的人,
因此衍生出這樣的規矩:「不要和其他宗教的人約會」、
「要和你在教會邂逅的男孩子約會」及「不贊成朋友與不同信仰的人談戀愛」。
一如信念,規矩也分「表明」和「未表明」兩類。
表明的規矩可能獨斷但清楚,
諸如:「每年耶誕節都要在家理過」與「不准像父母頂嘴」。
由這些規矩公開挑明,因此我們可以在成年後改變它。
但是未表明的規矩就像魁儡後面如幻影的操縱者,
拉著看不見的繩子,要求魁儡盲目地順從。
看不見的規矩隱藏在意識底層,常做出諸如此類的要求:
「不要比父親更成功」、「不要過的比母親快樂」、
「不要自作主張做自己的人生」、「不要停止需要父親或母親」
或「不要拋棄父親或母親」。
網球教練麗怡就活在特別有破壞力的隱形規矩之下,母親極端控制她,
每每假借幫助的名義強力執行它的規矩,當她堅持陪麗怡去舊金山、
幫她打掃公寓或帶晚餐給她時,
都隱藏著這樣的用意:「只要女兒不會照顧自己,她就需要我。」
然後轉化成這樣的規矩:「不要做個勝任愉快的人。」
當然,麗怡的母親從來沒有說過這樣地話,
如果直接問她,答案必是不希望女兒經常無助。
但是她的行為已明確告訴麗怡,保持依賴可護母親快樂。
姬恩的父親也做同樣的是,不必說名就可立下一些規矩控制姬恩的生活。
只要姬恩挑選不適合的男人、一直回來求救、需要父親認同才能過日子,
她就是在遵守父親未說明的規矩:「不要長大,永遠當父親的小女孩。」
未說明的規矩會頑強地緊縛我們的生活。
為了改變這些規矩,我們必須先加以瞭解。
待 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蘇 珊 佛 渥 德 博士
克 雷 格 巴 克 著
楊 淑 智 譯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