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6054      

焦 慮 症


「澄 心 診 所」

一、焦慮症的發生頻度

焦慮症是極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

在綜合醫院的精神科門中佔了約三分之一的比率;

而在一般成年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五的人為此病所苦,

這個比率高於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甚多,

對於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根據過去對焦慮症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多一倍左右,

這究竟是生物學的因素,還是社會心理因素,至今尚無定論。

在每一個人一生中,都需經歷各種不同的發展階段,

而每一個階段也都有生物學上的變化,

也各有不同的社會心理需要與奮鬥的目標,

因此焦慮症與其他疾病一樣,好發於具有某些特質的人之中,

也有較好發的年齡。

一般說來,焦慮症多發於青春期以後,

以二十歲至三十歲間居多,三十歲以後逐漸減少。

此病在病發後,臨床上的表現大同小異,僅程度上有所不同,

但病程差別很大,約有半數患者會痊癒;

其餘的病人症狀起伏不定,時好時壞,

但僅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會演變成慢性病。

二、焦慮症的病徵

焦慮症的主要臨床病徵為心理上的不安、

焦慮以及伴隨而來的身體症狀。

焦慮症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症狀較廣泛,

病程較慢性的 *廣泛性焦慮症*,

另一種為陣發性的、突然的、以心臟和呼吸系統症狀為主的 *恐慌症*。

因恐慌症另有專文討論,以下僅對廣泛性焦慮症加以說明。

廣泛性焦慮症是一種慢性的疾病,

大部分的病患是在十五歲左右(所謂的青春期的時候),

就注意到自己的煩惱較多,事事較敏感,性子急。

以後,因生活上的精神壓力,心思更多更煩,而引發了種種的症狀。

1. 全身肌肉緊張有關的症狀,如肌肉酸痛、容易疲倦、

容易驚嚇、不安地走來走去、臉部緊繃、全身肌肉放鬆不下、

眼皮會跳、手顫抖等。

2. 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的症狀,如心跳快、易流汗、脈搏快、

胃不舒服、口乾、頭暈、胸口不舒服、呼吸快、手心出汗、

常小便、手腳易冷、易拉肚子等。

3. 容易擔心,如事事感到不安、不安的沉思、

對明天的事擔心的很厲害,無緣無故地擔心有不幸的事件將發生等。

4. 警覺度太高的症狀,如失眠、易發脾氣、易受驚嚇、

沒有耐心、精神不集中、記性差等現象。

病人往往不了解自己有焦慮症,而天天為身體上的不舒服煩惱,

內科醫師檢查之後往往告訴他說沒有病,

結果使病患更加不安(擔心自己得了怪病)。

再者,病患因煩惱多,擔心身體不好,

事事處理不當,進而導致信心喪失,生活變得痛苦不堪。

三、焦慮症與其他身體疾病之鑑別診斷

患焦慮症的人常常會經驗到各種身體方面的不舒服,

而且常常以為自己患了各種身體疾病,

甚至接受許多不必要的檢查及治療。

下面所列舉的就是一些需要鑑別的情況,提供讀者作為參考。

1. 焦慮症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鑑別:

手抖、冒汗、容易緊張不安、失眠、體重減輕等症狀

都可發生在焦慮症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患身上。

焦慮症病患是因為焦慮引起胃口不好或消化不良而使得體重減輕;

而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的胃口卻是正常的,

甚至比平常吃得更多,但體重仍然減輕,這

是兩者不同的地方,其他身體狀況也有不同的地方,

但最後的鑑別診斷還是靠抽血檢查甲狀腺荷爾蒙來判定。

2. 焦慮症引起的過度換氣症候群與心臟病、肺部疾病、癲癇之鑑別:

有些焦慮症病患會突然覺得胸口緊、呼吸困難、

心臟跳得很厲害、因此就拚命呼吸。

然而一拚命呼吸就會把體內的二氧化碳過度地排出體外,

而導致血液鹼性過高的呼吸性鹼毒症,因而引起頭暈,

手腳麻或針剌感,甚至手腳痙攣。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有胸口不舒服、呼吸困難及心跳厲害的現象,

因此常被誤認為有心臟病或肺部疾病。

若發生手腳痙攣,則往往被誤以為是癲癎。

焦慮症病患會出現上述身體症狀的情形通常都是緊接在拚命呼吸、

過度換氣之後、而心臟及癲癎病患之症狀則是突然發作的,

並不需要先有過度換氣才發生。

3. 焦慮症引起的頭痛與其他腦疾病之鑑別:

焦慮症會導致長期肌肉不能放鬆而引起頭痛、

或頸部、肩膀、腰部等的酸痛。

開始時是焦慮、緊張、生氣時比較會痛,

到後來可能變成每天痛,通常只有在睡眠休息時,

肌肉獲得放鬆之後會覺得比較舒服些,

醒來後由於習慣性地不能放鬆肌肉,因此又逐漸不舒服起來。

4. 此外,焦慮症所引起的排便解尿不正常也是常見的現象,

而且很容易被誤以為是腸胃及膀胱有毛病,也應該加以鑑別。

四、焦慮症的治療

1. 藥物治療

對焦慮症患者使用藥物治療的目的在消除焦慮感,

以及因焦慮而引發的身體症狀,目前此類治療性藥物的種類繁多,

但可歸納為作用於腦部及作用於腦部以外之內臟器官兩大類。

其中以作用於腦部的藥物最為常用,

如Benzo diazepines 類的抗焦慮藥物,

在一般治療劑量範圍內使用時,安全性很高。

但在連續服藥一星期以上之後、不可突然停藥、

而要逐步減藥,避免症狀復發。

2. 生理迴饋治療

利用生理回饋治療來學習放鬆自己並控制某些與焦慮有關的生理症狀。

3. 心理治療

許多焦慮與個案心理、人格等因素有關,故透過心理治療,

增強對自我了解,可以減輕焦慮,降低服藥劑量(甚至不用服藥),並預防再發。

4. 行為治療

不必要的過份焦慮行為可以透過行為分析和適當的學習,

使自己變得更能適應,並消除不必要的焦慮行為。

5. 其他如團體及家族治療

對某些因人際或家庭壓力導致焦慮的個案也有某些程度的幫助。

轉載自 精神科 邱南英醫師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