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母 會 傷 人
< 八 >
為 何 父 母 這 麼 做 ?
( 八 )
「盲從的陷阱」
盲從鮮少是自由意志的選擇、意識決定的結果。
十歲就變成父親酗酒夥伴的茱蒂,突然停止心理治療,
因為她越來越強的自覺逼她挑戰「她是個壞胚子」的信念。
她正試著打破父親的規矩:「不要吐露實情」、
「不要長大、離開父親。」及「不要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若是寫在紙上,這些規矩非常可笑,
誰會遵守像「不要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這樣的規矩?
很不幸,大部分的問題父母養育出來的子女成年後依舊遵守這類規矩。
別忘了,這些大多是潛意識裡的規矩。
沒有人會刻意破壞人際關係,卻有不計其數人一而再、
再而三地做出這樣的事。
當我要求朱蒂檢驗她的家庭信念及遵守家規對其人生造成什麼影響時,
導致她的焦慮而停止治療,彷彿她在說:
「我聽從父親的需求大過於康復的需求。」
即使父母雙亡,成年的子女還是會繼續遵從家庭系統。
過的像窮人一樣的富翁毅理在幾個月的治療後,
終於明白父親的影響力如何從墳墓裡繼續發揮功效:
「我非常震驚,原來我想為自己做些美好的事時,
就會產生的害怕和罪惡感,是因為我不願意被判父親。
就此而言,我做得好極了。
其實我不必擔心世界會崩潰,但是我依舊很難擺脫這個轄制。
父親的聲音仍會冒出來告訴我,事業上的成功不會永存,
每個女人都在愚弄我,每個生意夥伴都蓄意欺騙我。
而我相信他。
這令我非常驚愕,彷彿我不斷讓他的話復活的方法,
就是讓自己過得悲慘。」
毅理住在簡陋、狹小公寓的報償是安全感,
他藉由謹守父親遺訓 (「人生注定要受苦,而不是享受」)
和家規(「不要花錢」及「不要信賴任何人」),效忠原生家庭。
盲從塑造我們早年的行為模式,且使我們不致脫離家庭。
父母對我們自己的其帶和要求往往大相逕庭。
不幸的是,我們不知不覺中有滿足父母期待的壓力,
它經常覆蓋我們真正的需求和慾望。
唯有鑑察內在的潛意識,讓這些規舉浮出檯面,才能除掉其破壞性。
唯有當我們能清楚看出這些規矩,才能做自由的選擇。
待 續.....
摘 自
張 老 師 文 化
蘇 珊 佛 渥 德 博士
克 雷 格 巴 克 著
楊 淑 智 譯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