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行動改變思考模式
[澄心診所]
「採取怎樣的行動時,會有怎樣的心情」,
掌握這點也有助於修正認知偏差。
逐漸增加活動的時間與活動量
前述的「分欄檢視法」,是把認知的焦點放在修正思考模式上,
另外也有透過活動修正認知偏差的方法。
由於這是經由一邊在外面活動,一邊確認自己的想法究竟與社會有多大差距,
因此對經常關在家中的人特別有效。
不過,對憂鬱症患者而言,突然想擴大活動範圍,身心將會跟不上,
所以最好從自己想做的,也可以輕易做到的事項開始。
一開始,即使活動時間只有十分鐘也沒關係。
只要一點一點地實行,自信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進而湧現增加活動時間和活動量的意願。
記錄「日常生活行程表」,藉以了解活動與心情的關係
最初,回想當天的活動,把幾點鐘時做了什麼記錄下來,在評估當時的心情。
正式的做法是將心情分為「達成感」和「愉快感」,並將其數值化,
以十個階段來評估。此處的做法是將它簡化為以記號來評估。
例如,早上起床時心情很好就打◎,稍微好就打○,普通就打※,
不好就打X,而惡劣到幾乎不想起床就打●。
把每天的活動記錄下來,大約持續一個星期左右,
就能客觀掌握「怎樣的行動就會有怎樣的心情」。
擬定活動計畫並付諸實行
根據自己的活動時間擬定今後的計畫。無論什麼事都可以,
但重點是要把休養中不能做到的其中一件事列在計畫中。
也就是把好一陣子沒做而自己又喜歡的事列入計畫中,
例如外出看電影、出門購物、到外面散步等。
擬定計畫的方法
‧把休養中沒有做到的事加進去
‧尋找覺得「做起來很有趣」的事,而非義務性的事
‧擬定有餘裕的彈性計畫,而非時間緊密的計畫
自己評估實行的結果
計畫實行後,就自己評估從哪個行動得到多少達成感和愉快感。
此時與其評估未達成的事,不如評估已達成的事。
患有憂鬱症的人常會以為「能達成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若有不能做到的事,
自我評價就會一落千丈,於是人也跟著沮喪起來。
重要的是,要重視「以達成的事」,檢驗行動前所想的與現實之間有多大落差。
例如,計畫去看電影,也確實去看了。
儘管出門前以為「去電影院是不可能的」,但一旦到達電影院,
就知道那種想法與現實是有落差的。
而且,即使看電影時感到不安而中途回家,也不可因此責備自己。
對於沒能做到的事,不用太在意。
「日常生活行程表」範例
時間 / 星期
週一
週二
7:00 ~ 8:00
起床 ○
8:00 ~ 9:00
吃早餐
9:00 ~ 10:00
帶狗散步 ◎
10:00 ~ 11:00
看電視 ※
11:00 ~ 12:00
休息
12:00 ~ 13:00
吃午餐
13:00 ~ 14:00
休息
14:00 ~ 15:00
朋友來電話 ◎
15:00 ~ 16:00
購物 ○
16:00 ~ 17:00
準備晚餐 ※
17:00 ~ 18:00
休息
18:00 ~ 19:00
吃晚餐
19:00 ~ 20:00
收拾餐桌 x
20:00 ~ 21:00
洗澡 ※
21:00 ~ 24:00
看電視 23:00就寢 ○
要有目的的行動,而非隨興
我們常會隨心情而行動,一如「今天心情很好,要把這項工作全部做完。」
「現在心情不好,什麼就都做不來。」的說法。
但是,這樣的行動如果落差過大,就會造成身心扭曲,容易陷入憂鬱狀態。
因此重要的是,即使心情很好,工作到一個段落時也要告訴自己「今天到此為止」
而保有好心情。反之,心情低落時也不要什麼都不做,而要努力做到最低限度的事。
摘自 原水文化 平安良雄 著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