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dence
「澄 心 診 所」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 EBM ) 在醫界和健保局正當紅。
但是,長期以來,個人對於EBM在精神醫療的角色,
一直覺得怪怪的。
可是,怪在那裏,又說不上來,也說不清楚。
例如,精神分析是最難和EBM掛上鉤的,但是仍然優雅地存在著,
許多現代精神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還得靠它。
精神分析在生物精神醫學的衝擊下,也並未過時。
相反地,精神科醫師愈來愈不懂得如何和病人說話,
也愈來愈不和病人說話,
導致精神科醫師和病人說話能力的退化,
是當代精神醫療的一大問題,這也讓人懷疑,
精神醫療果真是一直在進步嗎 ?
不只是精神分析,就連生物精神醫療的老古董,
如30年代啟用的ECT,50 年代發明的第一種
抗精神病藥CPZ 也都沒有過時。
用EBM來引導精神醫療,
最大的問題於所謂Evidence的生產過程,
行銷手法和壟斷,愈大愈有錢的公司,
自然就能擁有愈多“好“的Evidence。
在所謂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許多國家政府的政策,
也是的大公司決定的。
許多原本政府的角色和功能,在開放和鬆綁的口號下,
實際上是讓渡給了大公司,反而更形封閉和扭曲。
又如教育鬆綁開放,得利的是一堆學店,而不是學生。
Money is power , Power is Power ,
Knowledge is Power , Freedom is Power 。
在Money,Power (權利),knowledge ,
Freedom , 四種Power ( 力量 )中,
我們能藉以負隅抵抗的,唯有Freedom(自由意志)而己。
藉由醫療院所用藥分析,可以看得出來,
各種大廠新藥的行銷中心是在教學醫院,綜合醫院。
而健保局的用藥審查,也大多掌握在教學醫院手裏。
這也造成新一代藥物,在教學醫院和私立療養院,
分別出現濫用和少用的現象。
私立療養院醫師用新一代藥,是“苛又鹹“,
而教學醫院的adjustment disorder 個案,
就可以同時用上一種新一代抗精神病藥和二種新一代抗憂鬱劑,
總共三種新一代藥物。不同性質醫院的醫師,
真應該多一點交流觀摩和互相學習。
摘自 精神醫療文章集 魏福全 編/著
澄心診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