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10大迷思停、看、聽
(一)
「澄心診所」
主計處2006年曾進行一項國人健康安全調查研究,
結果十五歲以上民眾,有二十四%的人有失眠困擾,
再加上其他的睡眠障礙人口,超過三分之一的睡不好。
睡眠,是每種動物必需的生理需求,
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不可缺;
如果不能得到滿足,不但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作,
嚴重欠缺睡眠者甚至可能因此死亡。
但是,同樣攸關生命,
我們在餓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想進食;
渴到一個程度,也自然會想渴水;
奇怪的是,為什麼睏到一定程度時;
竟然無法入睡?
睡覺,跟吃飯、喝水,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睡覺與其他生理需求最大不同,在於睡覺時,
身體處在失去意識或極低度意識的狀態,
這時,人會變得十分脆弱,
所有的戒備都降到最低。
因此,為了保護在睡眠當中的生物免於危險,
個體會有一個自我保護機制也會自動開啟,
像保全系統一樣運作,
一旦這個系統偵測到危險的威脅,
就會啟動保護機制,進到戒備狀態,
抑制睡意、維持清醒。
所以,有失眠困擾的人,可能不是睡眠系統有損壞,
而是清醒系統太旺盛了。
依此邏輯解釋,要睡得好,簡單說,
就是要讓睡眠與清醒的基本機能達到最佳平衡,
讓睡眠系統維持在最穩定的狀態,
讓清醒系統在白天運作良好,
然後在晚上降下來,自然就能安心進入熟睡狀態。
為何清醒與睡眠系統會失去平衡呢?
臺灣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有睡眠問題,
各種針對失眠的討論、研究、商品及醫療也日益興盛,
我們因此常會聽到、看到、學到一些相關的常識與觀念。
然而近幾十年睡眠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
對於睡眠的現象有更深入的瞭解,
就會發現有些大家引以為定律的觀念,
雖不完全錯誤,但它一旦形成某種刻板印象,
並被我們用來面對與處理失眠問題,
就會引發一些壓力與行為,反而干擾睡眠。
所以,我們需要先來認識一下,有哪些常見的觀念,
是多數人深信不疑,卻是可能讓人失眠加劇的想法,
同時,也看看現代睡眠醫學如何看待這些觀念。
待續....
摘自 時報出版 失眠可以自療 楊建銘著
澄心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