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 福 的 才 能
秉 持 勇 氣
父 親
父 親 的 存 在 , 是 為 了 與 未 來 奮 戰。
〈 二 十 四 〉
[ 澄 心 診 所 ]
在日本,父親的身影之所以越來越單薄,
有人說是因為他們不再如往昔般,
拎著裝有現金的薪水袋回家。
未必是因為性格膚淺,
但是有些人喜歡先把裝著現金袋的薪水袋,
供養祖先後,再打開使用。
父親發揮寶貴的勞動力然後獲得月薪,
這是直得尊重的結果。
透過這種尊重,家人對父親的貢獻感受更加深刻。
但是現在,月薪明細僅剩一張薄紙,
收到通知後,那份錢財就屬於管理金錢的母親了。
戰後,父親的影子變淡,
這也是父親們希望其存在獲得家人評價,
結果反而遭到反彈所致。
往昔對父親的評價,可由日本的俗語了解:
「一地震、二打雷、三火災、四父親。」
那時候的人,覺得父親是該畏懼的對象,
這種順序的排列儘管嚴苛,
但是我認為,無須為此刻感到驚恐。
父親的存在,不像百貨公司或餐廳的店員,
沒有必要特別給予人好印象,或者非溫和不可。
重要的是,在人生的生存方式中,是否擁有自己真正的喜好,
是否無懼社會潮流,並且能察覺潮流的趨勢錯誤,
下定不惜與之一戰的決心。
常聽說父親可能一時被譏為「冥頑不靈」,受到家人厭憎,
但是當孩子看到父親不屈服的的背影,
最後還是會投給父親尊敬與好評。
出現在美國西部片的父親,
常駕著敞篷車,載著家人向西前進。
在荒野中,靠自己的力量蓋起樸素的房子,
騎馬巡視蓄養家畜的圍欄,有時還必須與壞人打鬥。
以約翰韋恩為主角的西部片,全盛時期雖已成過去。
但是片中父親的好形象依然不變。
父親並非為了展現暴力,卻總是在奮戰。
對我而言,那種敢反抗時代潮流,
表現得極堅強的父親,相當具有魅力。
[待 續]
摘 自
天 下 雜 誌 出 版
曾 野 綾 子 著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