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 慌 症
﹝澄 心 診 所﹞
急診室常出現一個畫面,某個患者極痛苦的訴說自已感覺要死了,
心臟快跳出來、呼吸急促、全身顫抖,
但一旁的醫師做了必要的檢查後
只發現心跳加速而以並無其他異常的發現。
這就是我們很常發現但又不熟悉的恐慌發作。
而若一次恐慌發作後持續一個月,
擔心再發生恐慌其引起的後遺症並引起和恐慌有關行為改變,
我們就稱一此恐慌發作已達到了恐慌症的診斷。
當然恐慌症發作不只會感到自已快要死了,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及全身顫抖而已、它還包括了冒冷汗、
窒息感、胸部不適、噁心或吐子痛、頭痛、去現實感或去個人感、
覺得要抓狂了、感覺麻痺,及發冷發熱等可能出現症狀。
只要在一段時間內出現極不舒服即可定義為依次恐慌發作。
恐慌症在近年來逐漸受到大家的囑目。
在美國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裏,
一個人終其一生有1 ~ 1.5%的機會得到恐慌症,
而10~15%的一般人都曾有過恐慌發作。
恐慌症除了它這麼普遍外,它還常合併懼曠症,
患者會因擔心恐慌發作求救無門而不敢外出,
搭車或到不能可立即獲援的地方去,
嚴重的話可能家門都不能出去無法工作,
所以對患者的工作、社交、人際關係等影響甚大。
有很多身體疾病也會引起恐慌發作,
尤其是心、肺或內分泌有問題的患者,
但大多會合併其他內科症狀。
若可排除身體疾病引起的恐慌發作,則其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目前的研究恐慌症的病因發現和遺傳、
化學促進物( 如乳酸 )、神經傳導物質與其受器,
內分泌系統和大腦血流量等生物因子及心理社會和認知因素有關,
患者常有家族遺傳性,對身體狀況有錯誤認知,
並常因生活壓力而引起恐慌發作。
恐慌症的患者通常不會立即至精神科求助,
大部分會認為自己有了某種身體疾病而至內科求診,
再因無異常檢查發現而轉至精神科。
不過其在治療上首先即是要排除因身體疾患引起的恐慌發作,
若確定是恐慌症的個案,可考慮下列幾種治療:
一、藥物治療
傳統的抗鬱劑可有效的治療恐慌症但其效果較慢且有副作用,
而現常使用的解焦慮劑雖然效果快速但有依賴性的副作用,
患者可經由和醫師討論,得到適合自己的藥物治療。
二、心理治療
讓患者認清這種疾病是最重要的,
若非由身體疾患產生的恐慌發作,一定要強調其無生命危險,
另外可配合放鬆技巧的教導和偏差認知的重塑及行為治療的曝露法,
已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患者,
效果雖然較慢但可比藥物治療持久有效,
而傳統的心理分析治療也可用在以上述方法處理無效的個案。
一般來說醫生會以藥物加上心理治療達到相輔相成的療效,
而近幾年來台灣各地也有成立愛心會的團體,
以團體的力量協助患者康復。
恐慌症常被誤以為是身體疾患而四處求醫,
但患者一定要記得若不是由身體即患引起的
恐慌發作雖會令人們很不舒服,但無生命危險,
若配合精神科醫師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加上自己的信心必可改善。
轉載自 精神科 廖以誠、范家彰 醫 師
澄 心 診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