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81301_434477409920298_1405573936_n  

開 腦

(二)

澄 心 診 所


病人在吃下Lodopin 和Dogmatyl的第一晚,

就出現了戲劇性的治療效果,顯然不是純藥物本身的療效。

根據病人先生的說法,猜測他或是包括病人本身是

比較傾向於相信中醫的解釋,

病人的問題是因為腦部有個地方楮住了。

 

所以,“使用開腦的藥,把大腦的鎖住給打開“,

是engaged到這對夫妻對於疾病的信念,

這才能解釋為何藥物的療效如此快速。

 

但確實原因為何,終究只能是個謎。

至於讓病人吃這兩種藥再加上原來使用的藥,

可說是poly-polypharmacy,看來是無妨的。

 

因為,不知道原來吃的是什麼藥,要病人驟然停掉,

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後果,維持使用還是比較保險的。


另外,在初診的過程中,並沒有花什麼時間去問病人的

資料或是深入瞭解病人的病情,

而是直接去處理病人的症狀,這會不會有問題?

 

或許是受過去訓練和傳統的影響,精神科醫師最喜歡問問題,

問問題發生的根源及嚴重程度,問病人從小到大的事情,

問發病前,發病後的情形以及治療的經過,

又從夫妻關係問到整個家庭,再問到祖孫三代,

越問問題就越大,越多也越深,

也問出了病人充滿問題的過去和沒有希望的未來,

最後問到整個病人都shrinked(l)。

 

滿腦子問題的精神科醫師,也把病人問得滿腦子都是問題。

拚命問別人問題,是一種神經質,一種強迫症,

一種精神科醫師的職業病(2)。

精神醫療有時候就是廢話太多,藉口更多。

其實,不要把精神花在問那麼多問題上,

以解決導向,比醫病雙方的力氣花在解決問題上,

越解決問題就越少也越小,病人的未來就越有希望。

 

如果病人變得什麼都不會,是頭腦鎖住或是有個地方堵住了,

就直接了當開腦,而不是去想病人是什麼病,

問題是怎麼發生的,病人的psychodynamic是什麼,

夫妻的互動又是如何。

如果病人憂鬱焦慮是和某個家人的關係太糾纏連結了,

就要想辦法開刀,把連體嬰狀態的兩個人,從中間切割開來。


當然,初診的這些基本資料並不是不重要,

而是要問收集這些資料要做什麼?對治療有時麼幫助?

有必要在第一次看診時就審問清楚嗎?

這些病人生病多年,在許多醫院都初診過了,

各家醫院初診問診模式都很類似,同樣的問題大概也都被問過好幾次了。

有時候,初診的病人會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你們每一家醫院都要問我100-7等於多少?”。

這個病人的當務之急是要趕快開腦,問題有了改善之後,

要收集其他資料還有的是時間。


後來病人再來看診時,病人又退步了,又說什麼都不會了。

 

這下子當場讓醫師下不了台,只好再逼出一招,

教病人用手指彈壓後腦,做了幾分鐘之後,

再叫病人寫出全家人的名字,還好又會寫了。

 

這位病人將來的狀況會如何實在沒把握,病人為何突然改善,

之後又退步,其原因也永遠是一個謎。

 

就個人而言,在診間不斷上演的就是病人帶著問題來,

讓醫師和病人一起陷入困境,

醫師的總總作為和說的不論是神話還是鬼話,其實都只是為了脫困。

摘自 精神醫療文章集 魏福全 編著
澄心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