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4847  

透過行動改變思考模式

[澄心診所]

「採取怎樣的行動時,會有怎樣的心情」,

掌握這點也有助於修正認知偏差。

 

逐漸增加活動的時間與活動量

前述的「分欄檢視法」,是把認知的焦點放在修正思考模式上,

另外也有透過活動修正認知偏差的方法。

由於這是經由一邊在外面活動,一邊確認自己的想法究竟與社會有多大差距,

因此對經常關在家中的人特別有效。

不過,對憂鬱症患者而言,突然想擴大活動範圍,身心將會跟不上,

所以最好從自己想做的,也可以輕易做到的事項開始。

一開始,即使活動時間只有十分鐘也沒關係。

只要一點一點地實行,自信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進而湧現增加活動時間和活動量的意願。

記錄「日常生活行程表」,藉以了解活動與心情的關係

最初,回想當天的活動,把幾點鐘時做了什麼記錄下來,在評估當時的心情。

正式的做法是將心情分為「達成感」和「愉快感」,並將其數值化,

以十個階段來評估。此處的做法是將它簡化為以記號來評估。

例如,早上起床時心情很好就打◎,稍微好就打○,普通就打※,

不好就打X,而惡劣到幾乎不想起床就打●。

把每天的活動記錄下來,大約持續一個星期左右,

就能客觀掌握「怎樣的行動就會有怎樣的心情」。

擬定活動計畫並付諸實行

根據自己的活動時間擬定今後的計畫。無論什麼事都可以,

但重點是要把休養中不能做到的其中一件事列在計畫中。

也就是把好一陣子沒做而自己又喜歡的事列入計畫中,

例如外出看電影、出門購物、到外面散步等。

擬定計畫的方法

‧把休養中沒有做到的事加進去

‧尋找覺得「做起來很有趣」的事,而非義務性的事

‧擬定有餘裕的彈性計畫,而非時間緊密的計畫

自己評估實行的結果

計畫實行後,就自己評估從哪個行動得到多少達成感和愉快感。

此時與其評估未達成的事,不如評估已達成的事。

患有憂鬱症的人常會以為「能達成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若有不能做到的事,

自我評價就會一落千丈,於是人也跟著沮喪起來。

重要的是,要重視「以達成的事」,檢驗行動前所想的與現實之間有多大落差。

例如,計畫去看電影,也確實去看了。

儘管出門前以為「去電影院是不可能的」,但一旦到達電影院,

就知道那種想法與現實是有落差的。

而且,即使看電影時感到不安而中途回家,也不可因此責備自己。

對於沒能做到的事,不用太在意。

「日常生活行程表」範例

時間 / 星期
週一
週二
7:00 ~ 8:00
起床 ○

8:00 ~ 9:00
吃早餐

9:00 ~ 10:00
帶狗散步 ◎

10:00 ~ 11:00
看電視 ※

11:00 ~ 12:00
休息

12:00 ~ 13:00
吃午餐

13:00 ~ 14:00
休息

14:00 ~ 15:00
朋友來電話 ◎

15:00 ~ 16:00
購物 ○

16:00 ~ 17:00
準備晚餐 ※

17:00 ~ 18:00
休息

18:00 ~ 19:00
吃晚餐

19:00 ~ 20:00
收拾餐桌 x

20:00 ~ 21:00
洗澡 ※

21:00 ~ 24:00
看電視 23:00就寢 ○


要有目的的行動,而非隨興

我們常會隨心情而行動,一如「今天心情很好,要把這項工作全部做完。」

「現在心情不好,什麼就都做不來。」的說法。

但是,這樣的行動如果落差過大,就會造成身心扭曲,容易陷入憂鬱狀態。

因此重要的是,即使心情很好,工作到一個段落時也要告訴自己「今天到此為止」

而保有好心情。反之,心情低落時也不要什麼都不做,而要努力做到最低限度的事。

摘自 原水文化 平安良雄 著

澄 心 診 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earmind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