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性變態應從童年做起
「澄心診所」
報紙上常有男士偷竊女性衣物或偷窺婦洗澡的新聞,
一般人或許很難了解這些人的動機,但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
很容易便會把這些事和性變態聯想在一塊。
性變態的種類很多,除了上述的戀物症、窺伺症外,
其他像同性戀、變性慾症,以及一般所謂的暴露狂,
都屬於性變態。
這些病人滿足性慾的方式較奇特,
必須經由這種特殊途徑才能達到快感與滿足。
截至目前,性變態的原因仍不很清楚,
國內外研究也眾說粉紜。
目前,比較被接受的說法有兩種:
心理社會學病因論者認為,性變態病人早年的家庭生活環境,
對病人的性心理發展及人格的成熟發生不良的影響。
譬如父、母早逝、離異、母子感情過於親密等,
這些所謂的「破碎家庭」因素,
很容易使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心理發展旳適當學習對象,
以致產生性別認同與性慾取同的偏差。
另外,生物學理論則偏重於內分泌及神經生化方面的影響。
目前已有報告發現,
男同性戀者的下視丘會對性荷爾蒙出現異於常人的反應模式,
這個現意指同性戀者的下視丘可能有生化異常的現象。
不過其他一些研究持有不同的看法,這種理論尚無定論。
大致說來,性變態病人以同性戀者最多。
同性戀是性慾取向發生偏差所致。
換句話說,這些人的情感與性慾的取向比較偏向於同性。
依照偏差程度,同性戀又可分為絕對同性戀和雙性戀。
前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性慾取向偏向於同性,因此大都保持單身,
而後者對同性與異性的接受度相差不多,已婚者居多。
由於在世界某些地區已逐漸接受同性戀,
因此,同性戀是否仍適宜列入精神病的範疇,
學者有各種看法。
但在基本上,大部分就醫的同性戀者都是不喜歡自已的性偏差行為,
又無法自我控制。
精神醫學界所指的同性戀者,大都指這一類型。
不過,目前國內同性戀者的意識型態也在逐漸解放,
他們對自己的偏差行為的接受度逐漸提高,
這種自我矛盾型的同性戀者自然相對減少了。
因此,和過去比較,同性戀者就醫的情形已越來越少。
另一種常見的性變態是戀物症。
一般人的性慾目標是成熟異性的肉體,尤其是異性的性器官,
但戀物症者只對沒有生命的物體感興趣,
尤其是異性的鞋襪、手套或內衣褲,或偏愛異性肉體的一部份,
如胸、臀或腳等。
因此病人常會不厭其煩的蒐集所喜愛的物件,
並藉愛撫、親吻或自慰來引起高潮。
喜歡在暗中偷看別人做愛,或刻意尋找香豔剌激鏡頭的窺伺症,
也是常見的性變態。
通常,這類病人在窺伺時會伴有自慰的習慣,藉此獲得快感。
和戀物症者相同的是,這類病人也以男性占大多數。
婦女在街頭最容易碰到,症狀也最明顯的性變態是暴露狂。
這類病人常在火車、地下道或偏僻處,公然將勃起的陰莖暴露
在陌生女子面前使對方受驚。
不過,這種行為通常不具威脅或引誘的成分,
病人也很少以此獲得性滿足,
暴露的動機一般主要是為了紓解病人內心的壓力。
這類病人大部分已結婚生子,只是性生活常不美滿。
另外值得一提的性變態是變性慾症。
這種病人並不少,而且最近常出現在大眾傳播媒體上,
似乎越來越常見。
雙性慾症者主要是病人的性別認同產生偏差,
因此拒絕自己的性別,而有強烈的衝動想轉變為異性。
和國外相較,台灣地區變性慾症者似乎較多,而且男女比例相近;
在國外,男病人比女性多出四倍,這可能和國人重男輕女的觀念有關。
除上述幾種常見的變性態外,
戀童、戀火、戀屍、戀糞、戀動物及被虐待狂等,
也都是因為滿足性慾的手段與標的發生偏差所致。
不過,這類病人較少。
在國內,性變態病人的生活大都相當苦悶。
由於特殊的性偏好,常使他們受到親友歧視,
生活適應不良,容易受挫折。
因此,這一群人常自暴自棄、想不開時甚至會自殺。
有些變性慾症者可能在特種營業場所混日子,過著邊緣人的生活。
截至目前,性變態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如有這方面的困擾,
只能請教專家輔導,藉轉移注意力,
以建設性的方式昇華病人內心的衝動及壓力;
自我克制或許也能解決部分問題。
矯正性變態最好在青春期以前給予心理輔導,
以免人格定型後不容易再改變。
因此,如果發現子女和同性過於親密、喜歡玩弄異性的服裝、玩具,
男性過於「娘娘腔」時,都應提高警覺。
在青春期階段,青少年常會出現短暫的性變態傾向,
或對這方面好奇,這時家長應避免子女和性變態病人接觸,以免禁不起引誘。
預防子女發生性變態,應在平時就注意孩子的生活習慣、
和異性約會及交友的情形,並留一子女是否迷戀色情場所。
當然,根本之道仍應注意保持家庭和諧,如果夫妻離異,
應尋找替代照顧者,作為子女認同的對象。
在性教育方面,也應多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
過於開放或保守對子女都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澄心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