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 服 恐 懼 及 憂 慮
[ 澄 心 診 所 ]
轉載自 劉家煜 陽明醫學院榮譽教授
一個人常被恐懼纏繞,該怎麼辦呢?精神醫生告訴我們,首先,我們要毫不畏縮的追究它的來源。其源頭常與我們的童年時代有關。
第二步,應該告訴自己,不再受童年不幸遭遇的羈絆,因為過去的已逝,在法律上尚且有所謂「追訴時效」的限制。 同樣地,我們的懼怕和焦慮也該有個追討「前債」的時限。
孩提時代遺留下來的惶恐不安與自卑,常由於那時能力不足和實力的限制所引起。
幼時的失敗有什麼可羞恥的呢?
試想,一個語言不清、動作笨拙的孩子,如果他失足跌倒,他自然需要仰賴別人,需要別人的扶助。 他所作的各種要爬起來的嘗試,看起來似乎可笑,但是由於這種歷程,他才能由學習而到成長。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童年時代各種心理上的陰影是可以去除的。只要我們有自知之明,洞察原委,就會發現那些恐懼憂慮,不再有任何意義。過去的陰影不能成為永久的傷害,反能促使一個人更趨成熟,更能增進自我的力量。
恐懼和憂慮是精神官能症的共同指標。到現在還沒有什麼良方可以藥到病除。最有效的治療,還是在於「瞭解你自己」。
然後改變自己的觀念或習慣以求適應。受這種情緒困擾的人,在他性格上往往有求全傾向,人格缺乏彈性,以及多愁善感,神經比較敏銳。
對於具有這些性格的人,筆者建議他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嚴重。要知道人總是有限的,世上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我們必須肯定自己的長處,能接納自己的短處;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如此去接納別人的優劣點。
當你對己對人的了解逐漸增多,並且領悟到生活中調適的重要性後,你的恐懼和憂慮也許可以慢慢減輕。
有一條古人有關修身養性的格言,可以說明這項心理學的原則:「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的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測之人情。」我們的知覺和態度與我們的情緒和感受是互相影響的。
要改變一個人的基本人格難,但改變個人的知覺和態度是可以辦到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法則就是:一個人必須時時修正他偏差的知覺和態度,以期得到最大的情緒穩定和滿足。
澄 心 診 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