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對睡眠的影響
「澄心診所」
據相關睡眠研究指出,經常睡超過九小時的人,容易有較不健康的身體;
甚至有報導指出,如果睡眠不滿五小時或超過八小時,
中風機率與死亡風險便會增加。
但事實上,智者指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每人每日所需要的睡眠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可能是體質的因素,
也可能和家族遺傳有關; 最近更有研究從基因角度來探討睡眠量,
發現睡眠量就像身高與體重,是一種基因表現型,
也就是說不見得每個人都要睡得一樣多,
智者提醒公主不要強求自已一定要睡滿八小時,
睡眠的品質是另一項重要的指標。
睡眠時間更與年齡增長有關,隨著年齡的增加,
所需要睡眠的長短不一,且睡眠品質也會跟著變化。
人的幾個主要時期與其睡眠時間為:
出生一至二週的新生兒
新生兒幾乎整天都在睡,包含夜間及白天片斷睡眠,
平均一天的睡眠量約十六小時左右;而且在這段時期,
新生兒的睡眠品質、深淺與新生兒的發展成熟度有極高相關。
此階段的睡眠中,做夢時間的比率也非常高,
可能占整晚睡眠的四到五成。
出生六個月後的幼兒
平均一天的睡眠量已降為約十三小時左右,雖然白天仍有多次午睡,
且已有明顯的白天醒著、夜晚睡覺的作息型態。
智者提醒這個階段最明智的作法是,確保孩子在最後一次午睡結束後,
能維持至少二到二個半小時清醒間隔,讓孩子對夜晚的睡眠能有充分需求。
學齡前的幼兒
全天的總睡眠量逐漸減少,約十二小時左名,
學齡前的幼兒在白天通常會有一次的小睡,
這段白天小睡對此時期的兒童也非常重要。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
進入小學後,睡眠的睡間多集中在晚上,
且這段時期的睡眠型態已近似成年人,一天總睡眠量為八小時。
更重要的是,在夜晚睡眠過程中,體內會分泌大量的成長荷爾蒙,可幫助發育。
成年人
理想是七至八個小時。
根據統計,近年來台灣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
與五十年前相比,現代人的睡眠時數顯著減少,
這可能是科技發達與時代進步所帶來的影響。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也指出,
二十歲四十九歲的社會階層,同時也是職場工作主力,
更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者,慢性失眠人口比例約20%,
接近整體平均值(21.8%),平均每五個青壯人口,
就有一人面臨失眠的挑戰。
銀髮族
白天會有較高的嗜睡程度,而打盹次數也增多了,
因此在白天用掉了夜晚睡眠的需要,
導致晚上維持長時間睡眠的能力變差了,
夜間睡眠才會出現斷斷續續的淺眠現象,並且容易過早醒來,
平均整晚睡眠時間學降為六小時。
智者也提醒銀髮階段的爺爺、奶奶,晚上的睡眠長度縮短了,
不見得是生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可能是反映出白天的活動量太少了,
以致於晚上身體仍不夠疲累,便不需要太長的睡眠。
智者依睡眠醫學專業的角度,來建議公主該睡多少,
也分析可以從睡眠的「量」與「質」來決定。
睡眠的多與少 睡眠的「需求量」
充足的睡眠是滿足白天活力,甚至是幸福感的必要條件,
如何知道睡眠量是否足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請公主檢視白天的精神,
建議可以養成評估白天精神的習慣:若起床後神清氣爽,則為一百分;
若經過一夜睡眠,但身體的疲勞卻完全無法恢復,則為零分。
如果白天的精神可達八十分,就代表晚上睡眠的需求量已被滿足。
睡眠需求被滿足了,才可以貯存體力、增加免疫力,來維護身體健康。
睡眠的深與淺 睡眠的「品質」
睡眠品質指的是睡眠的深淺及效率,
有好的睡眠品質身體才會有修復感,睡眠時數長,
但睡眠品質不佳,也不會有恢復體力的感覺。
舉例來說,國度裡的上班族常在週間睡眠不足,到週未卻又過度補眠,
反而是不適當的做法; 研究指出,若能保持規律作息,
並增加睡眠品質,便能使睡眠更具恢復性。
而如何增加睡眠品質?
最簡單的方式是讓身體及心理都學會舒壓放鬆,
配合每週保持適度運動的習慣,
這即是提升睡眠品質的最佳良藥,更是增進身體健康的重要關鍵。
總之,睡得多不一定睡得飽,睡的少也不代表睡不好。
智者指出國度裡有不少人都有類似經驗,假日補眠到中午,
起床後卻發現全身痠痛,整天都很疲勞;
但有時特別早起,但一點也不覺的累,
且精神飽滿、工作效率高。
只要找到適合自已的睡眠時數,
就可以在白天擁有好體力、好精神,在晚上擁有好睡眠。
因此,智者建議公主與其斤斤計較到底需要幾個小時的睡眠才健康,
倒不如花些時間,觀察自已白天的精神、情緒等各方面是否良好及穩定,
以及睡眠品質是否讓自已滿意。
白天與晚上都舒服,就是屬於自已的充足睡眠!
摘自 山岳文化 吳佳碩
澄心診所